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宥,去宥,别宥,读庄子在宥,想起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先通过《说文解字》解读一下“宥”字。

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

“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肉食”。“宀”表示房屋、固定地点。“宀”与“有”联合起来表示“在固定地点吃喝”。本义:软禁。

说明:本字的含义“软禁”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本字有“宽待”义;2.本字有“赦免”义;3.本字可用同“囿”,有“局限”义;4.本字可用同“侑”,有“劝食”义。

别宥[拼音][biéyòu][释义]1.区分;甄别。2.破除成见。

在宥,读音是zàiyòu,意思是任物自在,无为而化。

庄子《在宥》开篇就说“闻在(you)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只知道人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听说过治理天下。在庄子的眼里,人是天地的产物,天地不是人造的,人总是想改天换地,不顺其自然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理解这些道理,理解古人,需要我们辩证的思考。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在之也者“,有的书上把”也“去掉了,一字之差,也会改变文章的含义。在这个范围里,在天地之间,在大自然的规则里,自由自在地发展,人无妄念,自然就快乐,也可以说所谓自在,就是”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就是担心人们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宥是宽容,人宽容了,就会安然喜悦。所谓安然,就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要影响别人。做不到”宥“的人常常喜欢去改变他人。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改变自然的常态,能够无我、无为、无私,哪里用得着治理天下呢!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tian)恬也”;从前唐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人人都为有其真性而欢乐,就是人们过分追求成就感、展现我是、我能,天下这就不安宁了;人生意义的讨论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哲学问题。

“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cui)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疲于奔命,忧心不已,大家活得不开心,整日胆战心惊、这就会消极悲观,变得不愉快了。

”夫不(tian)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不(tian)恬,不安宁(乐观冲动);不愉,不欢快(消极悲观),都偏离了道,都不是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常态。不合于自然常态(背道而驰),而可以长久存在,天下是没有的。人世间有喜有悲,理解了自然,可以不悲不喜,可以随心所欲。而这个世界,偏偏要让人悲喜交加。

“人大喜邪,(pi)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人们过度欢欣,定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人的生命能量,最好的状态在于平衡。白天属于阳,属于动,属于筋骨皮;晚上属于阴,属于静,属于精气神。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阴阳不调,身体自然损伤,犹如四时不顺,寒暑失调,人的身体冷热不定,很容易生病!

“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让人喜怒无常,居无定所,思虑不安,心无定法,考虑问题不得要领,办事失去章法,后果就严重了。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种种不平,而后便产生盗跖、曾参、史?等各各不同的行为和做法。

乔是高傲自大,诘是猜忌责备,卓孤傲高亢,鸷(zhi)是凶猛严厉。这些都是生活不和谐的表现。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所以动员天下所有力量奖励行善也不够,动员天下所有的力量惩罚罪恶也不足。天下虽大,但不足以赏善罚恶,人类一旦陷入二元对立,这个世界就会没完没了。因此天下虽很大,仍不足以用来赏善罚恶。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是喋喋不休地把赏善罚恶当作当*之急务,他们又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人如果不能够从矛盾的世界里走出来有所超越,很难理解得道的世界。

庄子在宥的智慧,是对人的本性做了简单探索,儒家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认为统治者应对百姓施以教化。只有庄子坚持人性本就完善,无须实施教化,只要给其宽松的环境,任其发展便好。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存留可以,亡可也。“

庄子对人还是相信的。当然,庄子也没有回避人性的脆弱,人的自然本性虽然珍贵,却也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欲望蒙蔽,而往往越是身居高位的人,受到诱惑的机会就越多。这些诱惑有可能来自金钱和地位,有可能来自各种肉体享受,也有可能来自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人们多习惯将仁、义、礼、乐、圣、智,当作美德,大力推崇,庄子则看到了沉溺其中的害处。倡仁可乱德,倡义会逆理,倡礼会增加人追求机巧的欲望……一个英明的统治者有可能抵御住奢靡生活的诱惑,却未必能抵御住美德的诱惑。

庄子认为治天下,不如宥天下。越是强大的人,越放得开。

在今天看来,领导要有“管”的智慧,还要有“宥”的智慧,懂得给下属较宽松的工作空间。这样一有利于调动下属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事务的能力,二也有利于让他们拥有好的工作心情,乐于工作。

”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luan)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这八种做法,会让人拘束、也会扰乱迷乱天下。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可是,天下人竟然会尊崇它,珍惜它,太糊涂了,天下人为其所迷惑竟达到如此地步!

这种种现象岂只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呀!人们还虔诚地谈论它,恭敬地传颂它,欢欣地供奉它,对此我将能够怎么样呢!

这就是聪明人的痛苦,太智慧,看的透,未必是一种享受。

这里庄子向我们描绘了苦海里面的众生相,众生在苦海之中浮浮沉沉,一直在抓取、贪恋各种的名利、享受。例如:沉溺于五彩;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喜好道义;喜好礼仪;喜好音乐;喜好圣智;喜好智巧等等。一直在追呀!求呀!追求到了又怕失去,内心有苦;追求不到,内心失落、嫉妒、嗔恨,也是苦。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相互触受的时候,互相缠缚、互相攀缘纠缠在一起。总是理还乱、剪不断;内心是提又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好像庄子看到了苦海众生!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小心谨慎,就像冬天里涉水过河;警觉戒惕,就像害怕周围的攻击),一个修道者,生活于世,还是要有必须的谨慎和警觉。

同时聊一下吕氏春秋《去宥》,里面有两个有趣的故事。

东边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很会说话。但心底不够善良,德行不足,他会游说你,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

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提升自己,更好的治理国家的,说的好就听,说的不好就放一边,就怕还没听就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蔽塞。

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身边有一个奴仆,是昭釐的人,有次找到机会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一个仆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接下来说了智子疑邻和白昼擭金的故事。

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棵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最后说,这真是认知的局限啊。宥于(认知)局限的人,会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不管是在宥,别宥,还是去宥,是宽容,区分,还是局限,都是人类自己探索内在世界的过程。#我们都爱聊八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