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传统礼仪伦理的当代更新转化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强调“礼”的功能,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教的*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礼仪伦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重建与更新,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礼仪资源的活化利用,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社会文明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新的伦理人格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
中国传统社会是礼制社会,伦理传统是礼制社会的核心传统。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礼仪如何融入当代社会,服务与辅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值得认真思考。我们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中探讨其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的路径。
第一,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人情社交礼俗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乡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性文化,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在宋人吕氏兄弟拟写、朱熹扩充的《蓝田乡约》中有精准表述,所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人们在乡土共同体中,在生活伦理与基层社会秩序维护方面,相互激励、相互救助。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越过了家庭与村落范围,人际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人情礼俗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化趋向淡化,并呈现新的变化。但红白喜事中的人情互惠传统在城乡特别是广大乡村仍然普遍存在。在改革开放之初,乡里人情还是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开展商贸合作的重要依托,许多华人华侨对故乡的情感性投资与工业商贸项目引入,促进了沿海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民俗传统在民间社会传承延续,民间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人情礼俗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困扰,比如互相攀比、价码不断抬高的人情往来费用,因人情而滋生的干预社会公正的弊端,这些都需要在传承优良礼俗时予以抑制与避免。我们要重视以人情社交礼俗传统为基础,融合现代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精神,重建与增进家庭、村落、社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让远离故乡的新城市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仪传统的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的社区成员聚会、邻里间相互关爱等,在城市住宅区重新获得家园感。
第二,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人生仪礼是生命个体经过仪式洗礼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看到在日常家庭性的生命保育仪式上,传统表现比较活跃。诞生礼是人生经历的第一道仪礼。为了祝贺新生命的诞生与护佑新生命的健康,满月礼表达的是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与祝福,周岁礼充满了对幼儿未来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养成礼,在一些地区,幼儿上学发蒙之际,要举办开笔礼与启蒙礼,这是人生第一课。在开笔仪礼上,幼儿学写的第一个汉字是“人”,一撇一捺支撑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将教化的理念渗入礼仪中,这是真正的人生启蒙礼。
成年礼是人生仪礼的重要环节。传统冠礼虽然已经大面积消失,但农村的成年礼俗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广东潮州的十六岁“出花园”、福建泉州“做十六岁”等,依然是家庭大事。但当代社会的成人目标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生命个体的成长更多面向社会。在城市中学,往往通行十八岁成年礼。作为个体生命走向社会生命标志的成年礼,需要有特定的仪式时空,以文化象征的提示促成青年的自我觉醒,进而实现其人生价值与意义。传统冠礼举行的时空,以家族、自然时序为依据,一般正月新春在家庙举行,强调生命成长与天道节律的协调。当代社会,成年礼举行的时空选择,自然要考虑培育新人的伦理需要与现实生活节奏需要,这同样符合传统“成人之道”。因此,成年仪式活动时间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忆时间,将受礼者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国家历史命运的记忆相结合;二是适应学校教育的时间节奏,选择在开学季的春天举行成人仪式。仪式空间的设置同样十分重要,成年礼作为一种宣布告别青少年时期、迈入成年社会的过渡仪式,仪式的空间设置要能够营造出神圣与庄严的仪式感,能够唤起受礼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从小家庭走入大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成年礼可选择在地方公共文化空间中举行,如具有特殊历史传统意义、地标特征明显的纪念广场、孔庙、古迹遗产地、祭坛等。通过仪式互动,受礼者可以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不负韶华,担责当行”“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的成年礼刻在受礼人心中,能够为其终生向上提供精神动力。
婚丧礼仪是人生的重要礼仪。近代以来,婚丧礼俗成为传统礼仪与当代社会生活融合转化的重要载体。传统婚丧礼仪基于传统家庭结构,重视家庭关系的缔结与慎终追远。婚丧礼俗中的家庭伦理原则与仪式主要环节仍然活态存在于当代社会。我们看到当代婚丧礼俗已经发生了变化,礼仪举行的时空已经与当代社会协调适应。村落社区大都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现代社会治理原则下,烦琐与铺陈的传统仪式显著减少,在节约人力、物力,凸显现代文明礼仪上,各地有许多新尝试。婚丧礼仪传统中祝愿婚姻美好与庄重送别亡人的仪式依然保持。在当代社会,传统礼仪转化融合在现代生活场域和仪式环节中,人生礼仪实践呈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鲜活与多样状态。
第三,节日礼仪的回归与更新。节日礼仪是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为人们回归传统提供了时空平台,人们在节日礼仪中体认、享受与传承传统,传统也利用节日礼仪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春节回家团圆、敬拜祖先,强化家庭伦理与情感传统,邻里互访,增进社区团结。清明祭祀先人与为国牺牲的烈士,通过虔诚的祭拜礼仪,感恩先人与先烈,传承家国情怀。端午以纪念屈原等爱国先贤的礼仪,强化人们的历史伦理与爱国精神。中秋的赏月与团圆庆贺礼仪主题让自然与人伦传统得到强化。重阳节是中国的敬老节,重阳敬老祈寿礼仪传统在当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关爱老人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表现。传承重阳敬老礼仪,动员各方社会力量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年人的敬重与关怀,更能体现当代社会文明程度,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当代公共生活中礼仪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礼仪文化是日常生活秩序与精神传承的习俗保障,在今天的公共生活特别是国家治理层面,礼仪文化同样十分重要。我们有自先秦以来影响深远的完整的国家礼仪体系,吉、凶、宾、军、嘉“五礼”共存,不仅规约个人在国家、社会人生重要时刻的行为与情感,而且对于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作用。在国家重大*治生活领域与重大节庆场合,传承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可以有效地展示社会*治伦理,汇聚民心,树立国家文明形象。国家是人民的共同体,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度,人民的礼仪文化传统自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国家礼仪文化。“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礼论》)。国家在大*小情、内*外交上率先垂范,遵守、实践礼仪文明,不仅有助于在国内外树立良善的国家文明形象,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国家公共生活中礼仪礼典建设,有任职宣誓仪式,有元旦新年、春节新年的致辞与庆贺仪礼,有先烈纪念日的礼敬仪式,有清明祭扫英烈的活动等,特别是在人民遭遇重大灾难后,举行肃穆庄严的全国哀悼活动。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部分一线医护工作者与感染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国家在清明节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这一顺人心合人情的仪式的举行,不仅为凝聚全国力量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精神与情感助力,而且提升了我国的国家文明形象。“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年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庆典都是盛大庄严的,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由此可见,礼仪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文明具有重大价值与特别意义。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国度,我们有着制礼作乐的悠久传统。丰厚的礼仪文化理论积累与历代传承的礼仪实践,构成了礼仪之邦的文化表征,通过融合与转化,礼仪也构成了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是自古及今中国社会整合与文明进步的文化要素。当前我们面临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优秀礼仪文化具有夯实中国文明与温润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文化基础。
(作者:萧放,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