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公元前年4月2日,孟子降生在这个世界,而一甲子之后另一位儒学大师荀子也来到了风起云涌的先秦时代。作为孔子之后影响力最大的两位儒学宗师,他们对于人性和世界却提出了近乎相反的观点。这也是后世争论不休的性善论和性恶论。
关于人性,其实儒家的孔子早就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三字经》里的第一句就是出自《论语》里的孔子原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大体上说的是人性本身是相近的,但却因为后天的各种因素而不同了。对于孔子而言,善和恶他并没有直接点出,倒是提及了教化的重要性,这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反复出现。
孟子对于人性是坚持其本来就善的。在《孟子·告子》中甚至将人性比作水流,认为人性本善和引力似得属于自然现象。
孟子的性善论主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他的仁*主张离不开的,人本身都是善良的,那自然需要使用仁*去管理和约束,苛*是违背天理的。所以在这里性善论也和后来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所相连。人生下来是善良的,是因为后来的种种欲望而变坏的。
其实很多人认为荀子是学歪了的儒学大师,毕竟他的两个徒弟最终都走向了法家的道路。其实这和唐宋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有关。荀子的性恶论简而言之那些人类的七情六欲乃至种种负面情绪都是人天生的,是教养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变得善良,如果没有教育,人性坏的一面会体现出来。
其实放到今天来看,孟子和荀子的理论其实殊途同归,甚至他们的理论和孔子关于人性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出生是需要经过教育方可成才的。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两人却面临的完全不同的局面。
起先孟子和荀子的地位相当,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儒生们开始了孟子升格运动,主要还是为了儒学的复兴。韩愈和后来的几个大家带头,孟子和他的理论都被抬了上来,从子部到了经部。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荀子的降格。在这之间性善和性恶成为了比较的东西,它们的*治因素已经大于了普通的哲学理论。
我们今天学习儒学,其实是应当把儒学从*治中剥离开来,纯粹地看待它。孟子的理论最终造就了宋代以后的理学盛世,同样的荀子的理论也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哲学本身只是哲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