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议兵经典名言10句,慎终如始,终始如 [复制链接]

1#

《议兵》,出自《荀子》。阐述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认为只有仁人之兵、王者之师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议兵》一文里,荀子认为军队建设要重视礼仪,是治军的根本。同时,还认为攻取他国,要以德安众,才能收复民心。

本文选取《议兵》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在上能得到天时,

在下能得到地利,

观察敌人的变动,

虽后于敌人出发,

却先于敌人到达,

这是用兵的关键。

点评:「天时」即利于攻战的自然条件,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即在地理形势上占优势。

楚国将领临武君认为,只要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就可以做到后发制人,从而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在荀子看来,临武君的说法并不正确。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我听说古代的用兵之道,

根本在于能够统一人心。

点评:「道」即用兵之道、用兵思想。「壹民」即统一人心的意思。

荀子认为,古来用兵之道,最根本的就是能统一民心。譬如,如果弓箭不协调,那么,善射的后羿就不能射中目标。如果车驾的六匹马不配合好,那么,善驭的造父就不能到达远方。所以,若老百姓不亲附、不同心,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取胜。

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兵家看重的是形势、条件,

所实行的是机变和诈谋啊。

点评:针对荀子提出的「壹民」观点,临武君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善用兵的人,神出鬼没,变化万端。而且,这也是名将孙武、吴起惯用的战术。

在荀子看来,临武君的这番言论,代表了诸侯的做法,不是王天下的策略手段。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若让夏桀来欺诈尧帝,

就像用鸡蛋触碰石头,用手指去搅沸水;

又好比投身水火之中,会被烧焦淹没了。

点评:「桀」是夏朝的第十七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夏桀身体强壮,能赤手空拳搏击虎豹。然而,夏桀却是一位暴君,大量残杀忠良,炮烙大臣龙逢,宠信王后妹喜,筑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尧」即尧帝,五帝之一,勤于*事,生活简朴,使天下百姓和睦融洽,又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荀子认为,临武君既然崇尚诡诈之谋,那么,若碰到像尧帝这样的圣王君主,就会如同以卵击石一样,一败涂地。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尚礼仪、重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慢礼仪、轻道义,国家就会混乱。

点评:「隆礼贵义」是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荀子看来,礼仪是治国之本,崇尚礼仪,重视道义,国家得治。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智慧没有比能放弃疑虑更高的,

行为没有比能不犯过错更好的,

做事情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

点评:荀子认为,好的将领要能做到「弃疑」,能够放弃疑虑本身就蕴含着绝妙的智慧。而且,为将者对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能心生后悔,不必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渴求成功。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驻扎在不安全的地方,

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打不可能取胜的战争,

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去欺负他国的老百姓,

这就是所谓的为将者的三项最高原则。

点评:在荀子看来,为将者碰到以下三种情况,可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第一,不能让军队驻扎在易攻难守的地方;第二,若敌方过于强大,士气正锐,不能勉强作战。第三,若攻取他国,不能让军队欺负当地百姓,丧失民心。

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行动前要深思熟虑,且慎之又慎,

谨慎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一样,

能始终如一,这就是最大的吉利。

点评:荀子认为,好的将帅能使三军安定。国君不能使他高兴,敌人不能使他愤怒。但是,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做到「慎终如始,终始如一」,之后才能算是「大吉」。

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

谨慎能胜过怠慢就会吉利,

怠慢若胜过谨慎就会灭亡;

计划能胜过欲望就会顺利,

欲望若胜过计划就会凶险。

点评:在荀子看来,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恭敬;事情之所以失败,皆因为怠慢。所以,若能做到恭敬谨慎、克制欲望、料敌于前,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仁就是爱护别人,爱护别人,所以厌恶别人伤害他人;

义就是遵循道理,遵循道理,所以厌恶别人扰乱他人。

点评:荀子认为,仁人圣王之所以用兵,是为了禁止强横者危害他人,不是为了争夺。而且,当他们攻取他国后,会采用道德教化当地百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