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VS荀子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复制链接]

1#
彭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574435380991303&wfr=spider&for=pc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荀子是主张人性本恶的。我赞成人性本恶的判断。

这个问题可以首先去考察婴幼儿。他们的表现最应该能体现人性的本来面目。婴幼儿一定是自私的,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饿了就要吃,不满足就要哭闹。即便有多余的好吃的,若完全凭其自觉行为,也不会给其他小朋友。即便是母亲吃到嘴里,可能也会去扣出来。李宗吾8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这个道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考察途径,就是人在不受到控制和监督的情况下,被赋予绝对权力后会做出何种行为。可以推测到的是,人会走向个人膨胀,人会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为所欲为,这同样说明了人性本恶。

人在后天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的善,是受到教育教化的结果。客观地去考察人性的善,有纯粹无私、毫不求回报的时候。但总体上,这种纯粹的善是偶然的、非常态的、稀少的,更多的善,是因为理性告诉我们必要的利他会有益于群体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惠及每个人,甚至更惠及自己。倘若每个人都放纵自己的恶,那反而会触发矛盾和争斗,每个人的利益都将受损,个人可能反而受损更多。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最著名的论据是“孺子将入于井”,意思是看到一个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见了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因为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其实,这个论证是有漏洞的,看到一个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见了当然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但这个人一定是要受到过教育教化的。假如一个从未受到教育教化的婴幼儿看到了,他会有“惊骇同情”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的确“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但这是受到后天教育教化的结果,难以说明人性本善。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类社会必须要回归到教育、制度、惩处三条道上来。教育让人不想做坏事,觉得做坏事丢人,不道德,划不来,没必要;制度让人虽然想做坏事,但没空子可钻,篱笆扎得紧紧的,做不了;惩处那是杀鸡给猴看,震慑人性之恶,让人害怕,不敢去做,知道做了很危险,后果很严重。其实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前腐后继,足见人性之本恶何等根深蒂固。

冯友兰先生曾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后天的教育教化是不可或缺、极端主要的。(文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