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质疑荀子儒家身份的错了从孔子的儒家到李 [复制链接]

1#

提出焚书坑儒主张,制定律法压迫百姓的李斯,其实是师从主张儒学思想的荀子。

教出丧心病狂的李斯、主张法学的韩非和到处犯法的张苍的竟然是打着孔子旗号讲学的荀子?

于是,很多人说,你荀子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法家却硬说自己是儒家!

愚儿觉得,诸位错了!荀子他确实是师从儒家!是经过创新之后的儒家!

为什么?且看我一一为大家分析:

我们先从儒家和法家几位重要人物的主张说起。

孔子的儒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基本上他的思想就代表儒家的思想了。

孔子有哪些主张呢?首先是祖述尧舜(遵循尧舜之道)浓缩一下,其实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其中五个字的精华又在“仁、礼”二字。两个字的大前提是,性善论,即人性本善,终点是立人极,即达到道德的至高点。在这个框架里面的仁,就是人道主义,就是要爱:爱民爱家爱君爱人。礼,则是礼制精神,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操作起来应该是君主推行礼仪教化,感化民众,让民众自觉遵守。

孟子的儒家思想

孟子(公元前-前)是孔子的忠实拥护者,不仅对孔子思想极尽推崇,还更加激烈,比如他主张法先王,即一切为*者都要效法古代圣明君主(尧、舜)的言行、制度,否则就不是好君王,就是离经叛道的。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

你看,孔子是遵循,孟老则是必须效法,比孔子狠多了!

孟子下一个主张更绝——民贵君轻。即提倡君王推行仁*,依旧主张性善论,只是更加具体,就是说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去维护这些品德,否则就会没了。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但是孟子同时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一定的进程。以及要认识世界,掌握其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但他又认为天是有最高意志的,天就是一切主宰,人世间一切都是天命所定,天意不可抗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跟修仙剧的设定一样。

总结下来就是,天命难违,你要知道天意,然后顺从他!

荀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批判性儒家思想。

为什么说是批判性呢?因为荀子的儒家思想和前面两位大家相同又不同。

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主张天道自然,天没有理性、意志也没有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神不能主宰一切。人可以认识天道从而支配天道世界。

主张法后王,即最近出现的圣明君王就有可能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君王。而不是以古代的圣王为准则。要统一制度和规范,才能统治世界。

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也

这是荀子在批判法先王的弊端,法先王会导致各种乱七八糟的学术出现,足以造成世界混乱,却不知道法后王可以统一制度。

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好利好色有恶习,如果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就是说人性本恶,如果顺从人的天性发展下去,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贼杀,社会动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礼法兼施,即正常人行为处事应该合乎礼仪,如果不守礼的就要受到惩罚。这里面荀子的思想里就有一部分法家思想在里面了!这很重要!!

那么荀子和儒家哪些方面相同呢?

荀子所主张的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规律与孟子的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一定的进程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最后两人对待这种本质的态度不同而已,一个主张知而从,一个主张知而御。

荀子和孟子孔子都主张人要成为圣人君子,只是一个是通过教化,一个是通过修心。在、但是圣人之道就是儒学之道的终极追求了。

承“先王之道”,就是认同先王是理想的圣王,相当于为后世的君王找一个理想的榜样,这和孔孟的法先王还是有些共通点的。

所以说荀子和儒家追求的终点是相同的,就是立人极!这点就证明荀子他是个儒家人。

有争议的是荀子的三个看似走了岔路卖了祖宗的学生:张苍、韩非、和李斯。

先说张苍这个人

他没什么可褒贬的,因为他不搞思想,不求王道,只学了荀子一点:

就是天道有常,可以加以利用。

后来他专门深入研究这一点,就推演出了历法,还校正了《九章算术》,是个实实在在的数学兼天文学家。

再说韩非这个人

韩非他吸收了荀子的性恶论,所以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以把奸邪之徒扼杀在萌芽状态。但他同样主张“轻薄赋”。

韩非是倡儒的荀子的学生,但他吸收更多的却是法家思想。前面我们分析过,荀子是有拿法家思想来填补儒家思想的空缺的,而韩非则反其道而行,他是重法轻儒的,并且他的很多见解是超前的。也就是说他师从荀子,从荀子那里知道了解了一些法家思想之后就更倾向于法家思想,并且用荀子的部分理论来完善他的法家思想。后面我们再分析为什么会这样。

接下来我们先分析一下最有争议的一个人,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他跟随荀子学王道。之后辅佐秦王嬴*,被任命为宰相,然后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来巩固秦王的中央集权,还一手促成了万恶的焚书坑儒,后来又和赵高合谋杀了秦王的长子扶苏,立没用的胡亥当皇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他是造成后世学者诟病荀子儒家人身份的最主要原因了。

可仔细看他的这些主张,指定礼仪制度同儒家最初的礼不是有些相同么?只是孔孟提倡内修,荀子提倡教化,而李斯、韩非提倡强压而已。

再看着焚书坑儒的由来,却真的是脱胎于荀子对儒家法先王的批判“术谬杂学足乱世”,李斯看到了问题点,所以想了个最简单的办法来杜绝乱世的可能——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把到处游学讲学的儒家人坑杀,然后禁止私学禁止百家言论。以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

分析:

从以上人物各自主张与事迹来看:自孔孟的儒家思想,到韩非李斯的法治思想是有逐步演变的,而且十分之合理。

因为种瓜得瓜是传承,种瓜得豆则是创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孔子一出场就达到儒家的顶顶,所以他是至圣,孟子一生都在研究继承孔子,他成了亚圣。打了点折扣。而到荀子,他虽然追求的终点和孔孟相同,却改了过程。韩非李斯等人则沿用了荀子的过程,把终点给改了。韩非和李斯其实延伸出了两个不同的终点。一个是重能臣当道,倡刑法严明,使安乐的明君。一个却是任由奸臣当道,滥用严酷刑法,促使民怨沸腾的暴君。韩非从某些层面来讲和儒家追求的终点也是相同的。只有李斯妥妥地走偏了。

为什么孟子完全学的孔子却只得亚圣呢?大概是因为孟子与孔子的身世相近,导致他想走一条与孔子相似的道路。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孔子的学说,把他一些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比如孔子提出的性善论,他具体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孔子祖述尧舜,孟子则具体为法先王——必须效法先王言行,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他推崇孔子的观点到近乎极端的程度,即使发现了自然有规律可循却依旧认为天主宰一切,只是因为他太过迷信祖师爷以至于除了将观点发挥极致,不能再有更多的超越。

荀子不同了,荀子是认同儒家最后至圣的目标,但是他同样看出了儒家思想里面一些盲目不合时宜的一面。人不是生来向善的,人是需要后天教化的,尧舜离得太远了,效法他们跟不上时代。光用道理来约束民众不顶用,还得用法制,直接让想犯法的人不敢犯法多好!

这些理论比孔孟的唯心理论要实用且更好操作。对于固执的儒家人来讲,荀子的观念就有点儿离经叛道了,如果不是韩非死得太快,或许荀子的理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无论韩非还是荀子都希望皇帝做个好皇帝的。

只可惜韩非死,李斯生。李斯也推崇荀子的理论,却也认识到儒家的终点不适合他建功立业,所以直接丢掉了,他对君王无所要求,只知迎合。但无可厚非的是,他的大一统主张虽然被粗暴执行,但是确实快狠准,让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的中国迅速归于一统。

这可是创世纪的进步!试想一下,没有荀子的质疑、李斯的快刀斩乱麻,凭借儒家温温文文的仁君爱民理想,诸侯争霸的格局何时才能打破?

这一切都说明一点,批判性的学习才具有创造性,按部就班的传承只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