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与荀子,对于不同事物的观点有异有同,一起来探索吧 [复制链接]

1#

孟子、荀子是先秦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荀子是孔孟儒学的继承者,又是创新发展者。在孟子、荀子的学说体系中,都以先王观为其思想的重要线索,但又各有侧重。

先王观是中国古代*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是上古时代王朝*治的治世理论。本文主要从孟荀先王观的含义、落实路径、内在依据、历史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孟子、荀子在解读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治思想。

孟子

一、孟子的“法先王”思想

“法先王”即效法上古文明史中的帝王,将上古帝王的德行品格加以理想化,以此来指导今世的伦常关系,确立传承“先王之道”的道德*治制度。“法先王”是孟子理想建构的主张,旨在通过解读历史、描述先王圣绩,来宣扬并实践自己的*治学说。

孟子传承了孔子的“好古”思想。孔子最推崇周代,而周代又是夏商两代的承继,它刻有上古文明的烙印,凝结了先王们创造文明时代的光辉历史,是理想社会的集中体现。

但孔子称赞先王的言论还比较笼统,并没有在褒扬先王圣绩与创制自身思想体系之间建立联系,这个问题在孟子的法先王思想中得到解决。孟子接续孔子尊崇的先王道统,并将眼光投入更古远的唐尧虞舜时代,将从尧舜起始以至周代文武的先王们视作理想*治典范与德行表率,以供当世效法。

由此,孟子进一步提出仁*学说,他说法先王的关键在于行仁*,他认为古代先王们之所以能拨乱反治、创建道德社会的原因就是施仁*。“先王之道”即是孟子为他的仁*学说确立的历史依据,法先王就是言孟子的*治历史观念,主要为了举荐他的仁*理想。

孟子向先王取法的第一步就是“爱民”。孟子说原始氏族社会时期自然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舜委派禹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孟子还高度称赞文王行仁*,关照弱势群体。

鳏寡孤独是社会中需要扶助的一些人,文王发施仁*,首先善待保养他们。孟子接连颂扬文王善养老人:“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文王管理土地,教民耕作和饲养,营造尊老爱幼、亲近和睦的道德社会氛围。

文王的人民没有饥寒交迫的,都能安稳幸福的生活。如此,为摆脱纣王而隐居的伯夷和姜太公受文王爱民声望的影响,皆欢喜地投奔文王,“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还强调国君要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保障国计民生是第二点。孟子依托文王行仁*建构了“制民恒产”的经济方案,他试图实现物质条件丰裕、精神生活充实的理想社会。“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人民需要一定的物质来源,以求得丰收或灾荒之年皆能饱腹,并维持八口之家的基本生活。孟子效法先王行井田,确立了固定的行*管理单位,塑造了邻里和睦友爱的淳朴民风,明晰了君子与野人的社会分工,赋予了民众各安其分、追求道德的“恒心”。

重人伦教化是第三点。孟子常言舜的德行,并将舜推举为大孝典范。“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圣人,人伦之至也。”

古代先王皆是孟子崇敬的理想人格表率,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性,担负着艰巨的社会使命,能够妥善处理人伦关系,是孟子施行道德教化的最高人格标准。

二、荀子的“先王、后王并法”思想

荀子的先王观同样传承了孔子的崇古思想,并对孟子的“法先王”加以分析批判,独创新论来驳斥回应百家诸子的质疑。荀子十分重视传承孔学之正统,发展了儒家的礼义内核,其先王观注入了历史演化的时势因素。

针对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相持辩说,荀子以古今贯通的历史观、明分使群的治道学说、人性恶的本质认识为论据,高扬后王旗帜,承继先王、后王一以贯之的礼义法度,从而对以往各派“略法先王”的做法展开严肃的批判。

荀子有意分别先王、后王可能是受到孟子言先圣、后圣的启发,又或许他刻意排斥思孟学派,想与孟子一决高下,以彰显荀学之正统地位。俞荣根说:“‘后王’是‘先王之道’的传承者、彰明者、弘扬者。‘法后王’正是‘法先王’。”

所以,先王、后王并法表面上相互抵触,实质上融会贯通,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各有其特定的指向及意义,却皆蕴含着鲜明的礼治精神,成为荀子奉行“王者之制”的途径。

三、孟荀的历史发展观

孟子、荀子身处群雄割据的战乱环境,武力成为争地夺人的关键因素,无休止的战争使百姓遭受迫害,人民期盼安定统一的到来。群雄争锋都号称为了实现统一,孟荀关于历史发展趋势的看法也是统一,孟子主张推行王道,荀子主张王霸兼用。

我们先来看看孟子“定于一”的王道理想。孟子认为推行仁*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他盼望能有一个圣王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譬如周文王曾在一百里的国土中发施仁*,为消除殷纣暴君的正义而战得以成功,靠的就是由君王的仁德之心扩充的仁*。

尽管这种*治主张带有理想成分,但“爱民”是孟子思想的根本。他认为君王肩负推行仁*的使命,这也是评判君王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尺度。

天下一统不仅是诸侯征战的志向,还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非孟子的终极追求,在他看来,统一是行仁*的重要前提。孟子的理想是建构道德有序社会,君王为达此目的首先要以爱民为价值核心,进而诉诸实践,那么天下一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孟子仁*思想的关键在于爱民,其本身即为目的。仁*与王道密切相关但也有一定区别,王道指向宏观的社会*治纲领,仁*是通向王道的具体途径,王道理想包括推行仁*与实现统一。

在孟子看来,先王舜能够体悟民情,是将仁义视作平治天下的方针,而不是一种工具性手段,以仁义待民、为民便是目的,这也是王道与霸道的标志性区别。

总之,孟子以统一、仁义、爱民为核心的历史发展趋势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这种以道德为内在根据的*治历史观念丰富了儒家的道统体系。

纵然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并不适宜,也过于强调道德在历史运行发展及*治治理中的价值,但它有引导治道构建的作用,并成为后世君王们治国安民的标尺,这无疑是孟子王道理想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再来看看荀子“王霸兼用”的统一理论。战国后期,宗法体制凋敝,地缘与血缘长期共存的行*模式逐渐衍化为独立的地缘管理,地缘完全替代了血缘。

于是,郡县制开始普遍推广,这种组织形式大大加强了君王的集权,而传统的世官制也破裂了,现存的官吏体制已焕然一新。兼并战争使众多小国聚合为几个大国。

由此,完成统一的趋势愈加清晰,创设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荀子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深入思索与重构符合社会需要的理论体系,依照渐趋统一的历史形势,论说了他的统一思想。

*治上,荀子提倡实行大一统中央集权*体,以君主为全部*治权力的中枢。为防止权力分裂,采用君主专制。“隆一而治,二而乱。”唯有取缔两种权力平衡对峙的局面方能平定天下。

思想上,荀子主张统一观念,打破一切异端邪说。思想观念对社会*治治理的影响十分深远,人民行为的发动以意识理念为主导,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才能有合理的行为,混乱的思想形态不符合大一统的*体要求。

制度上,荀子主张推行以礼义为根本的王制。在急剧动荡的历史过程中,诸侯国在具体制度形式上都废旧立新,鉴于各国不同的*治主张与社会环境,他们创建的典章制度多有差异,荀子由此倡导必须统一。

总之,孟子、荀子关于一统和王霸的历史发展趋势的看法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形式上还是有别。孟子极力批判治理国家时采纳的武力与财富等手段,描绘出理想化的道德社会。

荀子非常重视结合当今的时代环境,肯定利益的合理性,以霸道为向王道过渡的一种阶段性选择,又分外抨击权谋,明确礼义道德的价值核心。孟子、荀子对大一统的理论构建为后世提供了长期指导。

四、总结

孟子、荀子的先王观就是他们的*治历史观。因为“先”代表了历史性,“王”代表了*治性,所以,孟荀将*治与历史紧密联结为一体,利用先王的名号及其象征的权威来推行他们的*治理论。

先秦儒家将先王之道等同于王道,以先王作为王道*治的典范,先王是后世尊崇效法的圣君。孟荀先王观的产生就源于他们对古史的分析阐发,孟子、荀子有强烈的崇古意识,又重视关怀社会现实,他们溯及古代、依托先王,为*治思想建构找到了历史支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