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荨麻疹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年3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松龄著《音乐与心性:艺以修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音乐艺术是人类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样式,是一个可以贯通古今、连结中西的文化领域,又是与每个人生命体验直接相关的心灵家园。在古典观念中,艺术是德性修养的门径;近代以来,音乐与道德割裂开来,反而迷失了方向。本书中心问题为“音乐艺术如何改善人的心灵”。
全书尝试为音乐育人奠定一个贯通而深入的思想基础,以期重焕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分为上下两篇,一反一正,先驳后论。上篇以祛除疑误为主,援用中西方哲学资源和音乐实践体验,扫清认知积霾,重新树立“为人生而艺术”的认识。下篇则正面论证音乐转化心性的理谛,阐明音乐如何作用于心灵,音乐培育道德和完善人格的根据何在。最后纵论音乐对于修身育人的优势和局限。全书22万字。
本书编辑推荐语显示,礼乐教化在中国有几千年传统,却在近现代迷失方向。礼乐制度封存于历史掌故之中,礼乐精神在当代*治文化和社会科学体系中几乎失语,社会生活中长期匮乏中正和雅、能凝聚并净化大众情感的公共音乐生活。作者以问题意识试图探索解决这一症结的哲学理路。
从事艺术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享乐,而是有着对终极价值的仰望和净化心性的追求。国内外音乐教育界很强烈地意识到目前技术至上、人文缺失的弊端,需要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扭转“为艺术而艺术”的思路,转向“为人生而艺术”。
运用大量哲学理论、艺术实例、音乐体验,如古今中外哲学家孔子、荀子、王阳明、席勒、尼采等,音乐大师如莫扎特、梅纽因、铃木镇一、傅聪等,他们对音乐育人的肯定和对音乐现状的担忧,无不显示了音乐教育的大有可为。
修海林在前言“辨惑明道哲艺相论”中写道:
王松龄的《音乐与心性:艺以修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一书出版,嘱我作序,欣然应之。这项课题成果,从“音乐与心性”的关系入手,围绕“艺以修心”这一音乐教育哲学的中心命题,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次在音乐学与哲学两个学科之间,建立了一个论域宏大、辨析深入且基础厚实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中,音乐哲学的心性论研究,可谓贯通古今、学接中西。其中前人的思考、见解与辨识、论题,以及由此而涉及、引发的所有各种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呈现——或有所启迪,或辨惑明道,或再生新见,或得辟新径。总之,只要登入此坛,漫步其上,无论作为学习者还是研究者,都会激发思索,启迪智慧,进而有更多的收获。年,我在北大哲学系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认识了王松龄,她是楼宇烈先生的高足。她的博士论文谈音乐哲学的心性论,在哲学理论方面用力甚深,当时的阅读、评审,花了较多的时间。现在的这部著作,脱胎于她的博士论文,但已有较大调整,哲学理论方面的内容篇幅有较大缩减,所论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