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孟子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容提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特别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而且把这一点作为整个治国理*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来阐发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济宁地区要充分调动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资源,尤其是要特别注重孟子思想文化资源,来增强我们干部学习的各个方面建设的能力,包括搞好*风廉*建设。本文从辨义利、重民本、申教化、倡王道四个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阐发了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这次我们系列讲座,是今年由孟子研究院王志民院长规划,由大家商定,来进行的一项学术活动。王院长让我来做一个开讲,很惭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对我也是个挑战。特别是在干部*德教育这个系列里面,怎么来谈孟子思想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为我们以前研究,不是专门从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来讲,是综合讲它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说他有一些思想,比如说民贵君轻,君轻这一点我们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放在封建社会来看它的意义。可是君轻这个问题,要放在当代价值来讲,它的意义又不是那么突出了。因为今天我们不是一个君主制的社会。那今天再讲君轻的意义怎么讲?这个就不是在现代意义的框架里面,能够把它放进来的了。所以专门就现代意义讲孟子思想,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
济宁干部*德教育学院成立,应该说不仅对济宁地区,对山东,对全国来讲是一件大事。我们以往的干部*德的教育,它是放在井冈山、延安、浦东,这一类的干部学院来进行。在新形势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而且把这个作为整个治国理*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来阐发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济宁建立干部*德教育学院,要充分调动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资源。而且儒家思想文化里边特别注重孔孟思想文化资源,来增强我们干部学习的各个方面建设的能力,包括搞好*风廉*建设,所以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就把我对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如果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天一共讲四点:
一、辨义利
第一点是辨义利。孟子的开篇,大家知道是《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跟孟子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孟子的话大家都知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他就讲了很多的话,说如果一个国家它的各级领导都只是追求怎么对我自己有利,如果一个社会是“上下交征利”(原文用的征是征服的征,我们把它解释为争夺的争),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非常危险。然后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那就是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它不能够先利而后义,如果是后义而先利,只能导致这个社会的利害争夺。所以从价值观来讲,必须要提倡、倡导先义而后利,这个国家才能够有序生存。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以前也叫义利之辨,义利之辨就是要辨别义利、辨明义利,把义和利的关系搞清楚。
今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看这个问题更清楚了,辨义利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在古代,应该说我们很早就碰到价值观建设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有争论的。在当时社会比较流行的主张,就是后义而先利。但是孟子跟流俗的主张不同,坚持一定要先义而后利。这个问题应该说涉及到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如何确立的问题。一个社会,每个人当然可以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可是一个社会,特别是从治国理*的角度,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主流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值观,必须正确确立。所以每个人可能奉行他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定要确定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而这个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辨明义利,要对义和利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是很明显的,就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必须反对唯利是图,在义和利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义为先,以义为上。孔子已经讲了,“义以为上”。“义以为上”就是在一切事情上,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是以义为上。当然孔子没有把义和利明确的在价值观上把它做一个对立,彰显出这个义和利的紧张,以及它对文明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孟子就发展了这一点。
刚才我讲了孟子最后他的结论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他强烈反对后义而先利。所以我们说他的主张应该是先义而后利。这个思想到荀子就把它发展了,荀子明确讲“先义后利者荣”,荀子的这个主张应该说不仅是对孟子这个义利之辨的一种继承,也是对孟子另一句话的发展,即孟子讲过“仁则荣,不仁则辱”。荣辱观也就是价值观,我们十几年前,也进行过荣辱观的教育。特别是新世纪初,我们也讲八荣八耻,这个八荣八耻也好、荣辱观也好,都是价值观的问题。今天我们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源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今年重新温习孟子的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义利的问题,在孟子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当然不止一个例子,在《孟子·告子下》,孟子在和宋钘的谈话里边,又一次申明了这个道理。他对宋钘说,因为宋钘想用这个利字,即利益的利字,去劝说这秦、楚之王,来罢三军之师,来避免战争,消弭战争。于是孟子当时对宋钘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如果你想劝说他们消弭战争,罢战,但是却用“利”这个字去说服他们,就会导致一种情况,就是“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这样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终去仁义”,就是最终没有仁义了,把它去掉了,都是“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个想法,我们看跟刚才讲的《梁惠王》这个例子是一致的,但是有点区别。《梁惠王上》讲的义利关系,他举这个例子来讲,他主要讲各级领导,比如说国王下面是大夫,大夫是士,士下面是庶人,千乘之家、百乘之家,他举的例子,我们可以说举的是关于各级领导的例子,掌握各级权力的这些人的上下级的关系,是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不能后义而先利。
但是我们看《告子下》举的例子,当然也举了人臣和君主的关系,但是他也举了父子、兄弟,然后他的结论是“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个“相接”它超出了*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变成更普遍的一种社会交往、社会关系。这样一来,义和利不仅仅是上下级的*治关系要处理的价值观,它广泛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相接,这个相接就是相处、打交道。所以义利关系不仅是*治秩序要处理的问题,也是所有人与人相处、打交道的基本原则。人与人相处、打交道,相接不能够唯利是图,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来出发。而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怀仁义以相接”,这样一来,从义利来讲,他讲的仁义就是义,义再进一步讲就是仁义。所以从《告子下》所举这个例子,我们会看出来,《梁惠王上》更注重从治国理*,从*治关系来强调义利关系正确解决的重要性。但是《告子下》这一段,他把义利问题更加社会化、更加普遍化,成为人与人相处的普遍原则,就是强调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先义后利,不能够后义先利。因此我们看这一段,就把关于义利价值观的问题,把这个层次扩大了。第一个层次,在《梁惠王上》里面,它是属于治国理*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它应该是属于社会文化的层次。那有没有第三个层次呢?还有第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就是个人层次,孟子讲人生在道德选择的紧要关头,怎么样处理义利的问题?义利关系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讲的这个例子,他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是个人人生的道德选择。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孟子所讲的这个义利的价值观,它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中国古代价值观这个体系,它的核心是义利之辨,是辨别义利。中国古代有它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它有一套核心价值。这个价值观的体系,其核心应该说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了,孟子就把它确立为义利之辨。而这个义利价值观,它是讲先义而后利。这个义利观作为价值观,它是贯通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为三个层次,可这三个层次不相贯通。而古代的价值观,我们发现它有一个特点,它的核心很清楚,强调义利问题;而这个义利观作为价值观,它既是治国理*的价值观,又是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也是人生道德选择的价值观。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文化对价值观的处理,它对我们今天来讲,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讲的二十四个字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大家也知道,对这二十四个字组成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还是提了各种补充的方案,并不认为这个是完满的。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说我们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就是从古代文化提出来的。我觉得习总书记讲的,不是从一个实然的角度来讲的,不是说我们现在这二十四个字就已经很完善的吸取了古代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体系,就已经把中华文化和我们现在的价值观体系建设,已经结合得很好。它是在一个比较理想的层面,即应然的层面,是讲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以我们古代中华优秀文化为源泉、为基础的,但是不等于说我们现在的二十四个字就已经很完整地把古代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已经都体现出来了。习总书记讲的那六句话举例来说明优秀传统价值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在不同的场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补充了很多的中国古代优秀价值观的重要理念。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重新考察孟子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它提供了有利的启示,讲明了古代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义利的问题,而且它能够贯通到三个层次。这个我们在反思、完善今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候,应该考虑。比方说讲仁爱、重民本这六句话,如果让我们大家征求意见再扩充,我就加一条,叫“辨义利”。不仅讲仁爱、重民本,还要加一条辨义利。我觉得这个才能使我们现在这个价值观才能够更多、更好地体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优秀的价值观。所以我想我们不要把那六条就看死了,因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举例。如果我们以孟子的思想来补充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我相信在某些方面更能够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在价值方面的需要。这是我讲的一点。
再补充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体会,就是义利关系,刚才我们讲了先义后利这个问题,我想在孟子思想里面,没有排除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说,选择先义后利,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做的一种选择。不论是个人道德,还是社会文化价值,还是国家的层面,二者不能得兼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舍生取义,先义后利。但是孟子并没有排除,也有二者可以得兼的情况。在我们人生里边,在社会交往里边,在国家治国理*上,如果二者能够得兼,就不必片面把那两者对立起来。我想今天我们讲的一带一路,我个人觉得一带一路就是一个二者可以得兼,就是义利双行的这么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规划。所以我想孟子虽然讲了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但是更多的是把义利在尖锐冲突的时候,我们应有价值选择,给我们呈现出来。但是他没有排除在我们人生、社会和国家治国理*的领域,是有二者可以得兼的、可以共赢的情形,应该努力开创,争取这种共赢得兼的局面。这是我一个体会。
回到干部*德教育,我想从*德教育角度来讲,特别是个人层次,个人层次这个义利的问题,应该说孟子的讲法,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来讲,就是士君子。原则是普遍的,但是孟子讲的重点,应该说是针对士君子、士大夫,今天对我们来讲就是*的领导干部,就是有先进觉悟的,而且承担领导工作职能的。孟子讲的这个个人层面的义利的选择,主要是针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讲,而不是针对人民来讲。我觉得这一点重点应该突出。不是说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每天要跟人民去反复强调这个,重点还不在这儿。当然人民碰到这个问题,也要做这样正确的选择,这个没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本身。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叫做辨义利。
二、重民本
第二点叫重民本,我就用了习总书记讲的,讲仁爱、重民本的表达。孟子讲的“民事不可缓也”,这个民事就是指民生大事,民生大事是最急切的大事,缓不得的。所以孟子应该说他把民生看作治国理*的头等大事。从今天来看,孟子对治国理*,对民生大事的关切,有一条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他是最早提出把温饱作为治国目标的人。大家说好像孟子没有讲温饱,那就看你怎么看。因为孟子反复讲,“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是王天下,不饥不寒那就是温饱,对不对?是采用另一个说法,不饥就是饱,不寒就是温。所以不饥不寒就是温饱,今天我们来讲也就是小康。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从孟子以来,千百年来,就把人民生活以温饱为内容的小康,作为自己治国理*的一个奋斗目标,或者作为自己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目标。孟子把温饱的问题看作王*的根本,也是仁*的根本。
另外我们看孟子讲仁*,他说仁*的最先步骤就是“省刑罚,薄税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