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康复成果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14.html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荀子与“六经”的传授(了解即可)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
2.“性伪之合”:“性”与“伪”通过后天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才有可能被认识,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
3.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三)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1.内涵: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个层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2.评价
(1)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
(2)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指礼礼义。
(四)以“六经”为教育内容
1.内容:荀子虽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为重点。
2.评价
(1)从中国经学史上看,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毁掉了很多传统文献,传下来的一部分中有相当数量得益于荀子一脉的口耳相传;
(2)从中国教育史上看,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后世封建社会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1.闻见: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2.知: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荀子还提出了正确的用维方法:“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
3.行: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最高的阶段。
(六)论教师
1.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2.师生关系:荀子在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对教师的要求:
(1)有尊严和威信;
(2)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3)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4)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以上这些观点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END-
(内容来源于书本、教材、考研辅导资料、网络等,侵权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