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中国哲学史》读书会分享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会时间:年3月29日
主讲人: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王雨晴
Part01
什么是哲学
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哲学与认识的关系:哲学不等于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论讲的是认识的一般形式,其中包括有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程序、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等问题,但不包括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内容叫知识。知识这个词,有时候也兼指认识的形式。例如认识论也叫知识论,但是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
Part0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立足现实的态度
中国哲学家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总是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但中国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商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周公旦强调的“敬德保民”,孔子主张的“为仁由己”,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都直接体现了这种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精神。
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能以天地的精神来交往,不会傲视万物,也不会搬弄是非,这样就可以和世俗的人相处。
2.非实体性的思维
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这是一种非原子论、非实体性的思维方式。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与繁荣,促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首先发展起来的是与农业生产联系最密切的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这些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从整体中各元素的分析入手,而是从整体中各元素的联系入手,来把握对象世界。
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比古代希腊更早进入文明时代,产生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权。与农业经济相适应,中国奴隶制保持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血缘纽带,并由此建立了一整套金字塔式的世袭等级特权制度。这一历史文化特点,促使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种重联系的思维方式,经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提炼、升华、反复加工,就形成了从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来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阴阳思想、天地人相统一思想,都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哲学智慧。孔子讲的“爱人”,墨子讲的“兼爱”,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荀子讲的“明分使群”,也都体现了这种哲学智慧。中国哲学反复讨论的天人关系、人禽关系、君民关系、格物致知关系,也是这种哲学智慧的反映。
加之中国哲学的立足现实的态度,反对把本体界与现象界明确二分,因而中国哲学家并不关心决定这种联系的最终实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