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师编笔试荀子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教育思想中的人物篇是客观题常考考点,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考察,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常考的一位人物,主要考察的是其著名的思想观点。

一、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在人性论上,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区分了“性”与“伪”的关系,并在其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改造人的自然本性。他批评孟子人性论,认为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性”与“伪”的区别。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性是人的自然素质,是人的自然性,它包括人的自然欲望,自然的感觉和认识能力。“伪”和“性”是相对,是一切人为的过程或结果。性是原始材料,是“伪”的加工对象,性因为“伪”的作用而变得完美;进而他提出“化性起伪”,指出了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与孟子不同,他认为礼义不是人性所固有的,应该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改造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趋于完善。

二、教育目的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另一方面基于“礼法兼治”的*治理想,主张教育要培养“士”、“君子”、“圣人”。这里的“礼法”与孔子时代相比,在内容上有了本质的不同。它反映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奴隶主的利益。他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意味着决定身份和地位的不单是血缘关系,而是人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这也意味着对奴隶制下世袭制度的否定。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与哲学上的认识论是紧密相关的。荀子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见解:他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论述了认识的实质。“所以知之在人者”与“知有所合”是认识产生的两个条件。“所以知之在人者”指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就是感官的感知能力和“心”的思维能力。这被他称为“性”,是人的自然性的一部分,“凡以知,人之性也”。“知有所合”指的是认识的产生必须有待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认识器官,认识要同客观事物相符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