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2日-2月26日,《荀子》读书会正式开展了第四—六次线上活动,读书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涛副教授主持。三次活动阅读了“荀子·劝学篇”(1.11——1.15)和“荀子·修身篇”(2.1——2.3)。以下为读书会成员华东*法大学*治学系级硕士研究生姬静怡提供的记录稿。
(四)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本章着重讲述了“近其人”。据王先谦案:谓贤师也,[1]杨倞也有此说法。[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本章中再次对《诗》、《书》、《礼》、《乐》、《春秋》展开评论,但与前文(1.8)不同,此处更多阐明这些经典的欠缺,换言之,这些儒家经典对“学”者来说,直接拿来阅读之时存在的缺陷。至此,荀子就完整清晰地论述出了自身对于“学”者读经典的态度,乃至自身对于经典的看法:《礼》《乐》分别具备“敬文”与“中和”,但不够详尽;《诗》《书》内容渊博但距现世较远;《春秋》词意隐微但不易理解。随之,荀子提出“习君子之说”通过“方其人”,郝懿行将“方”解读为“依傍”之“傍”,言亲近其人而习闻其说,则禀仰师承,周遍于世务矣。[3]但于鬯指出“方”假借“仿”,有仿效之意。对此,王天海案:方,通仿,效也。[4]如有“仿效”之意,结合前句中的“近其人”为“近贤师”,似乎有对师承关系的强调,荀子传达了一种读儒家经典不够,还需要“近贤师”以习君子之说,换言之,贤师充当了“学”的便捷途径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就“君子之说”中的“君子”也有所争论。王天海和钟泰都认为君子指孔子,根据《论语·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及《论语·述而》:学而不厌,由此认为仿效贤师的学习方法,那么孔子的学说就可以“尊以遍矣,周于世矣”。[5]然而,这种说法,个人认为似乎还需要更多的文本依据,仅仅从此章来看,荀子似乎并没有清晰指出“君子”的具体指向。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本章荀子提出了“隆礼”,将尊崇礼义置于学《诗》、《书》之上。依据“隆礼”与否,将“学”者分为“陋儒”、“法士”和“散儒”:仅仅学习《诗》《书》等知识而不尊崇礼仪,为陋儒;尊崇礼仪即便“未明”,可为“法士”;不尊崇礼仪,即便明察善辩,“散儒”罢了。[6]值得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本章中荀子将“礼”与“道”相联系,“由其道”亦或“非其道”以“礼”作为评判之标准,而“礼”之具体体现是“礼恭”、“辞顺”、“色从”。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