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法互补的贾谊思想一 [复制链接]

1#
牙买加 http://www.bailiqing.com/

导读

孟祥才,彭门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山东临沂人,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其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但究其一生却并未能掌实权,最终郁郁而亡。在汉文帝时,他以其敏锐的*治洞察力注意到当时尚未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是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但是并未受到汉文帝的采纳。接下来便于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贾谊的思想主张吧!

贾谊(公元前—公元前年),西汉洛阳人。少年成名,18岁时就以能诵读诗书、善写文章得到时人的赞誉。廷尉吴公将他推荐给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贾谊聪明绝世、才华横溢,识见超群。在西汉皇朝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还不太尖锐的文帝时代,他已经看出这些矛盾必将激化的端倪,大声疾呼高层统治者未雨绸缪。*治上,他力主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他建议“重本抑末”“驱民归农”,对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他主张以武力回击其侵扰,保卫汉*权与百姓的安全。文帝虽然欣赏感佩他的才华,但由于周勃等老臣的从中作梗,他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能获得掌控实权的官位,只在两个诸侯王那里做了几年太傅,年纪轻轻即在精神抑郁中死去。他犹如一颗美丽的慧星,在发出耀眼的光芒后倏然而逝。

贾谊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诸子略·儒家类》的《贾谊》58篇,即今名为《新书》的著作。另在《阴阳家类》中录有《五曹官制》5篇(班固可能对贾谊的著作权不敢绝对肯定,所以自注“似贾谊所条”),后亡佚。《诗赋略》中录有《贾谊赋》7篇。贾谊的文、赋在明朝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和清朝严可均《全汉文》中有辑本。

贾谊尽管英年早逝,但在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中,他的*治思想却是体大思精、全面深邃,因而具有独占鳌头之势。

贾谊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在儒家之林,其实他的思想中除了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意念外,也明显吸纳了道家和法家的不少内容。请看他的《鵩鸟赋》: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吳彊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糾纆。命不可説说兮,孰知其極。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扎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極。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愚士系俗兮,窘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眞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翺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已。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兮,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游。徳人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如果贾谊仅仅留下这篇文章,班固和后世的研究者会毫无悬念地将其归于道家之列。因为不仅《鵩鸟赋》的不少文句抄自《道德经》,而且其整个思想倾向也脱化于老庄的基本理念。其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变动不拘的“变”的意识、事物无不以自己的对立面为根据而存

在的矛盾观念、任何事物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等,都清晰地展现出来。而“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这样精彩的话语,简直就是当时朴素唯物论的经典表述了。从一定意义上说,《鵩鸟赋》可视为贾谊世界观的集中展示。

尽管贾谊的世界观更多显示了道家思想的影响,然而,他的*治思想却主要受制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具体内容就是民本、中央集权、皇帝表率和举贤用贤。民本思想自周公提出,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贾谊的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本的认识:闻之于*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怀,君以民为弱强,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徳。天有常菑,必与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在这里,贾谊全面论述了“民无不为本”的道理:国家的安危、君主的威侮、官吏的贵贱,取决于民本;国命、君命、吏命,取决于民命;国功、君功、吏功,取决于民功;国力、君力、吏力,取决于民力;战、守、攻、取,取决于民欲。所以,国家的安危存亡,君主的生死荣辱,官吏的贵贱贤不肖,一切皆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因此,他得出结论:“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安民者是谓智。”

往期推荐

四书精读——《论语精读》(八)

国学周讯

孔林——墓地文化研究

孔林历代诗文摘录(二)

原载于彭门创作室导师孟祥才《中国*治思想通史·秦汉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孙加兵

审核:谷骋

终审:朱雅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