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九成性善 [复制链接]

1#

张九成一生在仕途上十分坎坷。他坚决不与秦桧为伍,屡遭排挤,在仕途上施展抱负的机会不多。出仕、辞职、再入朝均非为一己之私,目的在于为国为民。张九成说:“山林之士忘进,市朝之士忘退,皆非见道,进退无意而唯其正则善矣。”此为其一生从*生涯的真实写照。退隐后张九成偏居南安十四年,孜孜不倦地为学、著述。在学问传承上,张九成属于二程的传人,但在教人和修身上又有自己的体会,特别是对孟学的研究尤为独到。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受环境影响,出现了不同的人性论思想,如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荀子的人性可善可恶论,唯独孟子主张性善论。性善论,是理解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天生就有善性的种子,也就是他所说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善根,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到宋代,二程继承并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性体天然是善的,之所以有人有恶行,是因为气禀不同所导致。程颢说:“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张九成乃二程洛学再传弟子,其性善论必然受二程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张九成对孟子的性善论大加赞赏,认为孟子“学入精微,思极深渺,深合孔子之论,而超百家诸子”。人的道德本心就是宇宙本体,在此基础上,张九成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同时对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进行了大力批判。张九成认为荀子、杨雄等人以人欲为性,所以认为人性或恶或善。告子等人又以习为性,这些人均是错位的。

张九成说:“孟子之论性,乃性之本体也。性随所之而见,为善为恶初无分也。”张九成将孟子的性善作两方面区分,一是本体之善,二是染习之善,二者处于不同的层次。此外,张九成认为人的本心性体纯然至善,本心既是宇宙本体又是道德本体。本体之善是绝对的、超越的、无对的,即本体是至善无恶的。而人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教化等影响从而形成“染习”,由此有了善恶对立之善。从“性之本体”说,人人具有“善”,即道德自觉,此善就是性之本体。

张九成认为人的仁义道德就是纯然至善的性体。孟子说:“夫性则仁义也。居之则为仁,行之则为义。仁义乃性之自然,非私意所能为也。告子之意以谓性本无仁义乃娇柔而成仁义耳。”张九成对此极为认同,认为人的仁义道德是处于天然本性的,是性体最基本的内容,并非个人所能为的。此外,张九成还提出了“以情补性”思想,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休惕恻隐之心。休惕恻隐忽然而发己,堕于情矣,阻一发为情,乃为休惕恻隐。以情卜吐,可以见其为善矣。”强调善之情必须通过至善之性体才能显现,所以可以“以情补性”。

总之,张九成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将人的道德本心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位置,将此作为其整个人性论思想的基石,进一步对孟子的性善论作了全新的阐释,从而明确地区分了本体之善和习性之善,同时提出了“以情补性”的观点,这些思想都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