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之道和为贵 [复制链接]

1#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中庸之道---和为贵

“中庸”是典型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不是庸俗与懦弱,不是做老好人,而是对人生万事万物的一种平衡把握,这个平衡把握就是持中,中即是中和。“和”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人审美观念建立的基础。在这样的认识下,“和”的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不仅儒家,其他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与之间的“和”。佛教不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根本原则;墨家则主张“兼相受,交相利,非攻、尚同”,尤为反对战争。所以,立身之要,和谐为本。“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有了“和”,就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和”,就不会失去平衡,就不会发生不计后果的战斗。“和”对战争者来说,是手与手的相握,是心与心的相融。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交;五味和,则可食。和是做人立身之本,以和立身,就能够化凶险为祥瑞,化野蛮为文明,化斗争为和平。和气是人生走向成功的根基所在,人生什么都可以抛弃,唯独不能抛弃以和立身的做人原则。“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或事物间的和谐关系,也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是形成事物的法则。中国儒家和道家的“和”文化意识互补互动。宋明理学家们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取佛、道的思辨哲学之长,形成并促进了“和合文化”的发展。北宋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载曾作《正蒙·太和》,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他认为人与人是同胞手足的关系,人与物是一种朋友、伙伴的关系,整个宇宙也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他还提出了“仇必和解”的观点。朱熹提出了“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的命题。在中国文化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相互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协调而生化万物,这种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正是大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和合”本质的内核。早在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说的是“礼”的实行,以和谐为美。在孔子的思想里,“礼”与“和”是相互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最重要手段的。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可见“和”的思想是古代先贤们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和”,不仅是一种*治手段,还是一种*治目的、*治价值。“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中国社会重要的*治价值观。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一定会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若是今天的人们都遵循“中庸之道”,就会万物和谐相处,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民众自觉遵纪守法,慈悲仁爱,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了!

文末点个“转发”,祝君好运连连!

周易预测,八字命理,官运财运,合婚择吉日,宝宝起名,成人测名改名,公司店铺取名,或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