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址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5/8593538.html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组织深度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性善还是性恶——先秦诸子之孟荀之争(上)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地位大大提高,历代皇帝都喜欢给儒家先贤加点封号,先是孔子被封为至圣,孟子被封为亚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子被封为宗圣,子思被封为述圣,其后周公被封为元圣,叔梁纥被封为启圣,荀子被封为后圣……大家都你圣我圣起来。然而,当下学术界比较看重的、认为对先秦儒家思想有重大影响的还是:孔孟荀。
其实,这三人的地位在古代是很不一样的。孔子属于儒家的开山祖师,地位一直很高;孟子原来并不被看重,到了东汉赵岐给《孟子》做注后才稍稍被人看得起一些,但他的真正发迹要到宋代程颐、程颢、朱熹以后了,而荀子则几乎一直被排斥在儒家道统以外。
亚圣、后圣,一字之别,为何地位差距如此之大呢?主要还是二人的思想主张大相径庭。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是软心派哲学家,荀子是硬心派哲学家,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荀子是儒家中的现实主义,孟子唯心,荀子唯物……因为性善的学说比较容易为古人接受,所以,荀子因性恶的主张在古代一直备受排挤,程朱等人更是直接将他踢出儒家道统。
因为思想的不同,二人的争端可谓不少。孟子在前,固然没机会批评荀子。而荀子在后,当然要对孟子展开激烈地批评。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说: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粗略地效法先王,而不知先王的纲纪,悠然地一副才多志大,见多识广的样子。根据以往旧学说而造出新学说,叫作五行,乖僻违背而不合乎伦类,道理幽深隐微而没有解说,义理隐闭简约而无法讲说,却粉饰他们的学说恭敬地说:这真是先君子的言论啊!子思提倡,孟轲和应,世俗愚昧无知的儒生,喧喧闹闹不知他们的错误。于是接受而传授这学说,以为是孔子、子弓推崇于后世的。这就是子思、孟轲所犯的错误。
孟荀之争的焦点主要在于性善、性恶之分,二人思想的这种不同,可能主要是对孔子*治学说继承的侧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礼的学说。孟子提倡实行仁*,必然会逆推出人性本善的结论,因为假如人性本恶,统治者为何要推行仁*呢?荀子特别重视礼的学说,礼是对人的一种修饰,既然要修饰,说明人性本恶,假如人性纯善,自然不需要特别强调后天的修饰了。这是两人的不同。
两人也有相同之处,比如,两人都认为,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孟子的原话是“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的原话是“涂之人可以为禹”。然而,对于成为圣人的方法,两人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孟子因为坚持性善论,所以认为,只需要将善心保持并扩充下去,人就可以成为圣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部编本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所选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而荀子坚持性恶论,所以认为,人必须经过科学系统地学习才能成为圣人,而荀子谈学习的名篇就是必修下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劝学》。因此,我们可以由这两篇课文结合一些课外资料,来看看孟荀之争的具体情况。
若扫码失败,可添加下方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