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196.html浅谈王阳明心学
放眼我们中国哲学史,有两个巅峰,一个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另一个宋明时期,宋明理学。而王阳明心学可谓是中国哲学最高成就。这是复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老师对王阳明心学做出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认识中,王阳明这个名字其实是较为陌生。相较起,孔子,孟子,老子,这几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从明朝开始到清末,王阳明其实一直是主流思想。建国之后,王阳明在我国一直得不到推崇,被扣上了“主观唯心主义”这个帽子,便一起扔到历史的长河里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多年前那个时代,中国走了太多曲折蜿蜒的道路,这真的不容易。中国接纳了很多同时也舍弃了很多,因为时代的必须,我们发动过许多场革命,有制度上的,有思想上的。也进行了很多伟大的改革。经历了重重困难,我们才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我们都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和平吗。我们说的和平,广义上是指没有战乱,老百姓生活基础都有保障,便是和平。实际上背后风起云涌。当我们看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老人倒地无人去扶,网络暴力遍地根生,公司员工为了各自的利益尔欺我诈,校园霸凌不断,兄弟姐妹在法庭上面面相觑。我们还能说我们如今很和平吗?当然,以上我所说的并不是我们国家的专利,更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诸如此类的现象。我没出生在其他国家,也没出生在其他时代,我只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确有病。所以我时常在想,该救这个“病”的药究竟在哪里。我觉得,其中一条方法,不如我们是时候该捡起我们曾经舍弃过的东西了。不要再让王阳明心学沦为少数知识分子口中所谈论的,而是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有所了解。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必然有“病”,我们也是如此。但万不能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有“病”,从而忽视了我们有“病”这个事实的本身。有了“病”便要想办法去治。在这里,我的个人想法是,我认为最好的治病良方,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一定的哲学基础,而王阳明心学是其中万不可缺失的一环。
王阳明一生
对王阳明先生的一生,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是想特地详细说明。这里并不是今天我想讲的重点,也因为本人的能力有限。想详细了解王阳明一生的话,各位可以自行去查询一大堆的相关资料,这里就不多说明了。在此,我只简略介绍一下王阳明生平中较为重要的几件重大事件。对今天的论述来说也是足够的,想彻底更完全地理解消化,正如我刚提过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卒于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年10月31日——年1月9日)曾在越城(今绍兴)会稽山阳明洞隐居修道,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
小时候的王阳明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答道,做官发财。王阳明当即觉得不对,不对,这不是天下第一等事。那老师就反问他,那你觉得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王阳明就说了,学做圣人乃天下第一等事!放在今天我们肯定也都认为王阳明脑子有病,就等于说你要做到像孔子一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哪一天你的一个同学或朋友说他要做圣人,我们可不能再小看他了,有可能他就是下一个王阳明。纵观王阳明一生,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身为一介书生几次平定战乱。立德,创立阳明心学。立言,四处言传授教,弟子无数。我们很难再找出像王阳明一样这样的全方面天才。
在当时的明朝,一直被作为主流思想的是从宋朝流传下来的程朱理学。王阳明从小也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理学告诉他要格物致知,于是他就跑去格一根竹子,格了七天,最终两眼发黑,扑通一声,倒下了。这注定了他今后会走上一条与理学截然相反的道路,日后悟出了“心外无理,心即理。”的结果。我们不能说是谁对谁错,我们只能说是两者的路不同。理学所说的格物致知,最终格出个理。这个“理”一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所蕴含的规律规则,就像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几定律一样。二是万事万物背后的宇宙本体,生命本源,是个抽象的产物。朱熹让你要一个一个去格物,功夫深了,自然就悟道了。这是偏向于渐悟的修行。但王阳明可不一样,我今天格这个,明天格那个,这那受得了,这又偏向了顿悟的修行。所以说,两者路不相同。于是宋明理学出现了分歧。那个时候的人们发现了一件事实。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贼”。而怎样去破这个心中贼,就出现了两条路,一条程朱理学,另一条陆王心学。我个人认为,这个“贼”今天依旧还在,依旧还在生效。
顿悟顿悟。王阳明最后究竟顿悟了什么?于是便来了,龙场悟道。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丞后,不久,他在离驿站三里远的龙岗山里找到了一个天然岩洞,于是便在这里悟道修行。据说,王阳明为自己打造了一口石棺,坐在石棺里悟道,这是为了把自己逼入绝境,将自己置于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绝地。于是,在某一个夜晚里,“不觉呼吁,从者皆惊。”一个男人突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呼啸跳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此,王阳明便和程朱理学彻底分道扬镳了。
之后王阳明广收门徒,讲学论道,阳明心学便开始流传于天下。
嘉靖七年(年)王阳明在平定广西“思田之乱”后,同年十月,于返乡途中病逝,享年57岁。他临终前最后的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何为心学
心学心学,在这颗心。这个“心”究竟是什么?首先它不是我们物质上的这颗心脏,我们的器官之一,心脏肯定不是。其次它也不是精神,不在我们头脑之中,不是意识形态。那有人就要问了,那么“心”究竟是什么?我举个例子,假设你的一个朋友,他最近刚刚分手,于是你就安慰他,你就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他听了,他懂了吗,懂了,但是还是很难过。这就是在于心,他的头脑理解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个道理,但是他依然伤心难过,这就是因为他的心还没懂。英语当中没有这个词汇,只有soul(灵魂)稍微接近,但还不是完全等于“心”。因为“心”当中的是我们的生命情感,从我刚刚举的那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心”是人人皆具有的。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要论心学的鼻祖应当是孟子。孟子和荀子有一场很著名的辩论,两个人论道德。孟子和荀子两个人分别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孟子主张儒家的“仁”,荀子主张儒家的“礼”。荀子最终偏向于了法家。于是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就开始论道德。荀子认为,道德只是人们后天添加的规矩教条,为了防止坏的事情发生。理由就是当人们陷入绝境的时候,人类就开始为自己的利益互相残杀。但孟子相反,他认为道德是由人的内心里生出来的。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婴儿跌入井中,你会产生同情,然后你就会去救他。这个时候“恻隐之心”就起来了。换而言之,我一个人可以同情其他的人,可以用情跟他人连接在一起,你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再向外扩张,你可以“情”到一棵树一株草,你可以“情”到一块石头一片瓦石,你还可以“情”到每一粒砂砾每一块泥土,最终宇宙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与你连接,构成一张无形的大网。所以,从你的“心”出发,最终可以连接到整个宇宙。所以你的“心”就是宇宙!你的“心”就是万物万事的起源本源!有了宇宙,就有了地球土壤,有了地球土壤就有了草木,有了草木就有了动物,有了动物就有了人类。起点从宇宙出发,终点最后到了人类。所以如果将中间过程省略的话,那么就是宇宙到人类。所以陆象山才会说出那句:“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象山还有一句:“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我们把它倒一下也是通的,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你的事情就是宇宙的事情。假设你有一天分手了,不要以为这就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这关乎到整个宇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