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荀况长期居齐,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显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实无疑的。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讲学则“最为老师”,是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并被齐国君主授予“列大夫”头衔。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使他有可能向各家各派学习,而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一)六经
孔子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传授,荀况堪称为“六经传人”。考察汉初著名经学家的师承关系,不少源于荀子。荀况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人的本性是恶的,因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后天习得的叫“伪”,“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2)“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有可能被认识,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表现了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3)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性恶论”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君子甚至像禹那样高尚的人物。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原因:
第一,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第二,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第三,学习与环境是人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因素;
第四,个人也要努力去积累知识。
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
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国富民强。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在先秦诸子中较为全面,更富有理论化。
(三)教育目标:大儒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闻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显然,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四)教育内容: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荀况以为,各经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在诸经中,荀况尤重《礼》,以之为自然与社会(道德与*治)的最高法则。从中国教育史上看,由于荀况的传经,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统一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五)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发展又必须依赖于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况以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1)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的学习阶段的意义。
(3)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他做了系统明确的说明,这是荀子的贡献。但是把学习止于行,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人文社会特点的形成。
(六)论教师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一个。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荀子关于教师的主张有以下几方面。
(1)倡导尊师。教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荀子从教育的作用及维护学术思想的统一性来强调尊师。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
(3)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荀子认为,当教师要有四个条件,
一是要有尊严、有权威,使人敬服;
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违背师道;
四是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举办善喻的讲解能力。
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为学者必须接近贤师,仰承师训,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即使以后自己也当了教师,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苛刻,但它代表着极端尊师的传统流派。
(4)师生关系。荀子提出,学生要仰承师训,“师云亦云”,不能背叛师教,要完全服从教师;“青出于蓝而甚于蓝”,即学生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甚至超过老师,胜过前人。
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的“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很具新意,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