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桂榛周启荣等丨王充看到的荀子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简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4/
…………(前略)转:四星连珠,上一次年11月29日晚,X冠疫情开始……(4月20日)凌晨4时30分,江西庐山开阔视野的东南方向,观测者清晰看到,木星、金星、火星和土星由低到高,画面中自左向右排列,几乎等间距排成一条直线,上演罕见的“四星连珠”天文奇观。私习天文星占,大罪!?知道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吗,一样不能随便研究天文的,跟中世纪一样禁忌多。天象破了,天子破了,真相来了,荀况大兴了,科学民主可能就要来临了。司马迁那么精通天文历法与易学,他为什么没有用金木水火土以及干支以及其他忽悠皇帝取利或保自己性命,孔子也没有这样游说诸侯太君,最后落得《荀子》末章说的可悲命运,尤其司马迁,此最值得真学者深思。假如有一天,像宋明大儒一样,发表一篇论、传、序、记、书信,像清儒那样发表一篇札记、校勘记,也能成为代表性成果,甚至有发表这类作品的所谓“核心刊物”,那么,中国学术可以说真能找到“自性”了。否则,只是对以专著、论文为典范现代西方学术的模仿,虽然也有价值,但久而久之,将丧失“自性”。顶毛老师真见,大汉之子也。学问只问干货,只认“真知”或“真义”,那些虚的东西,可能人还没死,就昙花云渺矣,还自嗨的不行,可见格局渺小。孟书很多话语,是孟子感通备万、修炼得道后的思想话语,说的也是他得道高人的身验事实、精神真相、世界真知。他要救世渡人,只能就道讲,就道性讲,就天德人心讲,就人与禽兽别的文明讲,讲得好,讲得妙,告子与公孙丑等不明白不认同也照讲不误。荀子尽管也神明自得得道了,但他如告子一样主要讲一般俗命的世界事实,一般俗人秩序的是非作为,所以他认为孟子高调过头、过犹不及,指责孟子指习为性、认伪为本,故大批孟子性善论、五行说。荀况也讲得好,讲得妙,另一派不赞同不欣赏也照讲不误。得道孟子讲尽心以知性、践形而见性,神明荀子讲作伪以积性(习性)、践行而成性(习性),在修炼成道高峰,孟荀并没有实质差别或敌对。但是,这些“道”在大众人世人身上,他是天赋本有还是人伪作成?而“得道”在光复张大本有还是在思虑作积创制?这是立场与思路的差异,各自演说自重,或无可与商量。在一般肉人观察上,其实很多人会更认同告荀所谓材性无礼义而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善不善)之论。但在得道或重道者看来,这是昧本戕性、不识性天、抛弃本原的错误而危险的说法。所以孟派指责荀子无知而肤浅,荀派指责孟子多智而做作。把文明说成性天本有之教主论,与把文明说成人为作有的学宗论,自是花开两枝、各表一枝,如是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好看煞。周炽成老师病中最后手稿(图),怎么得出王充误导中国人性论尤其误导荀子?王充作为东汉初洛阳帝都太学之太学生,他看到或再抄到的《荀子》,当然是西汉末皇室刘向团队主持校定上简存库的钦定本子,他还能看到更前的战国与西汉本子不成?至于王充什么都抽象善恶化乃至折中调和性善恶,这个在西汉末杨雄、刘向就大戏上演了,且这个上演可追到司马迁时代的所谓大儒董生抽象性地说孟子性善(善端云云半推半就,不知轲曰所性仁义礼智不容商量也)又几乎抽象质朴论地继承与发展了荀子人性论与师法并行论,搞了一个初步的孟荀论性之调和,真正开唱汉代性论大戏法——实际荀况是近现代科学式的材性机能论,质是质料不是本质;一切材性在材料与机能或性能,此谓材性也,而活体的本能式性能以及主动作为就是所谓性伪合了,伪也得基性据材,非空中楼阁。

林桂榛当然是西汉末皇室刘向团队主持校定上简存库的钦定本子,他还能看到更前的战国与西汉本子不成?——这是一个推论。一个不是很合理的推论。即使王充能看到刘向的本子,没有理由认为王室以外便再没有荀子其他抄本的流传。有人做过两汉民间书籍的流通史吗?大量出土的先秦文献证明地方上流传的文本的情况是正史没有记录的。推论可以,但不能视为必然的事实。你收藏那么多49年以前的书,经过文隔的“焚书”后,为什么你还能收集那么多?我们可以推论:王充能看到其他荀子的版本,包括西汉甚至更早的抄本是可能的。除非刘向校书后,其他抄本都被毁灭了,朝廷不容许其他荀子抄本的流传。有这些事情发生吗?即使有也不能证明你的推论的必然性。秦焚书,汉初不是还有很多遗集涌现?

周启荣同意,当然是推理。但不一定绝对不是,也不一定绝对是。王充不算大官贵族家庭子弟,他家有战国写本诸子书,比董子读汉前古本书还多,可能性不大,不能想象。王充到帝国洛阳学习看书,应该是刘本《荀子》。注意,刘向前有很多荀书本子,年头多,破烂得很,所以再编上简,且是用当时的汉隶写体文字上简(有的经也用古文),注意这是一个写体大转折的时代,不是一般人都识战国文字的,没有那么轻易。王充看到的,当是今文本子,是新写体本子,不是古文本子,他没有那个条件,不仅他未必轻易看得懂战国简,而且到王充时,先秦简也破损到何地步矣,他还能在国库里考古不成?或倒处买古董一样收集古本荀简不成?在文字转折的时代,不要设想一般人都能汉隶轻易翻抄战国简,这需要专业能力,王充未必有这个能力,他接触的竹书市场也未必有。至于战国简到刘向时汉隶简,它翻抄遗留的烂简断简错简缺字现象是存在的,譬如《礼论》篇“本始材朴”处就是《性恶》篇错出,《性恶》篇讲智勇处就本是他篇羼入,这个并不难识别,秦汉古籍里耕耘20年,就可以觉悟之。当然,这两处是刘本之前错乱的,还是刘本之后错乱的(譬如汉后唐前),不好说,原则上更象古本错乱、刘团未鉴所致。刘向时校书上简,一个重要任务是用新型国标字体上字,不能再战国文字照描了(有些除外),为什么随后经学繁荣、文字学训诂学发达,文字演变了,必须清楚这个历史大情势。不能想当然,抄书多简单啊,读古文多简单,没这回事,马融郑玄不是象我们吃素一样就能成人精,没这会事儿。我们今天很多人古文水平如高中生,就想古文突破、儒学大创、继往开来、一代宗师,我看是镜子照多了,自恋得半抽疯。拿枚出土汉简,我能猜五六成;拿枚战国简,我读不下去,不能认识一二成,裘锡圭先生当可以八九成吧,但也会读错,就这么残酷。揭开清华简《保训》四“中”字及篇旨之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