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是哪国人哦豁汉硕真题Day73 [复制链接]

1#

我们终将上岸!

星标夫子汉硕,不要掉队啦

专业一:《现代汉语》

1、(16山东大学)“会”音节的构成音素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C

解析:hui→huei,共4个音素

2、(20陕师大)转注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相同,二是字义相同,非此构不成转注。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部首

解析:“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如“考”、“老”就是这样。《要略》P84

3、(18吉大)“一”的本调是阴平,但在非去声前变调为(),在去声前变调为()。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51、35

解析:“一”在非去声前读51调,在去声前读35调。

《现汉》P84

4、(20上外)甲骨文是()发现的,后来著名学者()肯定了()小屯村是商代故都。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王懿荣,罗振玉,安阳

《要略》P80

5、(20北大)郡望制度是等级象征。()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正确

解析: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上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要略》P68

6、(20广外)荀子是()人。

A.鲁国

B.赵国

C.齐国

D.魏国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B

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之一,主张性恶论、天命论。《要略》P93

7、(20西北大学)确立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三条原则。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语言的;对外的;交际的

解析: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确立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引论》P

8、(20西北大学)乔姆斯基7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错误

解析: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引论》P77

9、(北语15)韩礼德继承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弗斯的理论,提出了()语法理论。

刮开此处查看内容

答案:系统——功能

解析: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引论》P75

汉硕真题之主观题

一、(18北语)请分别说明语音物理属性四要素。

答: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声音越高。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例如:成年男人声音比成年女人低。汉语字音的声调、句子的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2、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振幅)。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的不同造成的。

3、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久,声音就强,反之则短。有的语言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汉语当中则经常以伴随性的特征出现。

4、音色又叫音质,指声音的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根本特点。音色的差别主要取决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现汉》P16

二、(19山东师大)东汉的许慎是如何看待“六书”的?

答案: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最早为汉字“六书”下了明确定义,“六书”具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这就是象形字,如“日、月”等字。

(2)“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比如“上”“下”等字。

(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如“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讨。

(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江、河”属水一类的事物,所以用“水”作为形旁,而取“工、可”作为声旁,两者相合而成形声字。

(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如“考、老”就是这样。

(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词语中没有这个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如“令、长”就是这样。因为古代一县之长为令,“令”本发号施令之“令”,“长”本年长、尊长之长。表示一县首脑的字没有,借用“令”、“长”二字来代用。

《要略》P83

打卡区见呀

复习回顾

.8.21

●我天,不刷真题吗?汉硕真题Day72!冲

●“语言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汉硕真题Day71

●热到没脾气,还是要学习!汉硕真题Day70

用心做给用心的你

?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