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诞辰周年,看见一个真实的孔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买书当然是当当看见真实的孔子

从《论语》来看,孔子和平常人没两样,只不过理想特别高远,看事情比较深入透彻。

在普通人眼里,孔子是一个道德之上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是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可是在《少年读中国哲学·仁的世界》这本书里,我们会了解到孔子最真实的一面。

作家张嘉骅这样描述:从《论语》来看,孔子和平常人没两样,只不过理想特别高远,看事情比较深入透彻。遇到高兴的事,他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他会哭;遇到不公平的事,他会生气。还有,他会跟学生斗嘴。

接下来,作者从《论语》里两个经典的段落出发,一个是孔子和子路针对年轻的子羔要不要去费邑当官展开辩论,一个是和宰我围绕“三年之丧”展开辩论。通过作家简单生动地描述,不光孔子,子路和宰我两个弟子的形象也非常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在这两个例子里,孔子的话不是没有辩论的余地。但如果我们还把孔子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很可能就会完全信服他,不敢对他的话有半点儿意见,以致看不到问题所在。为了比较妥当地探讨孔子的思想,把孔子还原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是有必要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思想的力量,也是作家想借这套书教给今天的孩子们的。

孔子不敢称自己是圣人,却经常肯定自己是个好学者。对于如何学习,他最有发言权。

孔子,是好学之人。他从15岁开始发奋学习,而且终生都保持着“学而不厌”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出身、无论社会地位,每个人身上皆有可学习的地方。他拜圣者为师,向能者学艺,向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名,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向老聃问起礼仪的事,在齐国学习古典乐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喜读《周易》,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竹简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故而有“韦编三绝”这个典故。直到晚年,他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其用功之深。

他的学习态度很务实,曾对子路说:“由,我来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还有,关于“学习”这件事,不能只停留在对旧经验的熟悉上。读书,也不能只是背书而已。温习旧有的知识,往往是为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要是有人能这么做,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就可以去当老师了。

孔子讲的“仁”到底是什么?具体到每个普通的个体,应该怎么做?

仁的本义是爱人。一个人想去爱人,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同时也会有私欲。很多时候,私欲会让人不懂得怎么去爱。为了满足基本生存而产生的私欲,没什么可否定的。但为了更高级的享受而兴起的欲望,该不该否定呢?

以富贵为例,孔子的态度是:不排斥,但要求正当性。用正当的方法得来的富贵,可以接受。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贫贱。用不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不能接受。正当性就是所谓的“义”。这个“义”的作用很大,在孔子改良礼制的行动中担任很重要的角色。它制约并规范了“礼”,让过去只局限在仪式中的“礼”更具有活力,并且能通达到“仁”。怀有仁心去爱人,就是要讲礼又讲义。

有一次,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那就是仁。当然,这个礼要和义在一起,这很重要。它们好比焦赞和孟良,正所谓“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纪念孔子,汲取他的智慧,让今天的孩子真正思辨清晰、见识通达、精神富足。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哲学观点激烈碰撞,迸发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学术盛况空前辉煌,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将一生苦思的智慧成果,凝聚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明德启智、永不过时的思想财富。

《少年读中国哲学》这部专为少年儿童打造的中国哲学启蒙书,以明白晓畅的文字、简洁精当的阐释,向小读者系统地梳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精华,打破哲学“艰涩玄乎”的偏见,消除先秦文言的阅读壁垒,让孩子轻松看懂百家争鸣,爱上智慧之学。

少年儿童于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汲取先贤的思想精华,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精益求精的魄力、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

↑↑点击购买《少年读中国哲学》

张嘉骅著

青岛出版社

秋日读好书童书5折封顶↓↓↓

.9.17-.9.30,童书5折封顶

“赞”且“在看”,读好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