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哲学论文展示
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
边界性意识探颐
作者:李好恩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倾向,进行哲学式的思考与探究,可以帮助他们明晰思想,优化思考,提升思维,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世界。哲学论文写作是训练自己思维的重要方式。先验思维将陆续推出本届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的优秀论文,展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研究潜力,并将邀请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为学生论文进行点评,给予进一步指导,为中学生的哲学探究提供更为专业的示范。
作者简介
李好恩
上海市七宝中学
年级:高二
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一等奖论文获得者
我的哲学经历:
溯洄从之,也曾想起我在初二时偶暇阳明《传习录》的点点滴滴,进而开启了四年以来内省与外求的笃行之路。当然,这不仅仅是一条哲学的道路,也是一条文学的、诗思的道路。诗词歌赋的略通法门、天理人欲的朴素思索、周易庄禅的如数家珍、红学探佚的文思大观——我也曾在国学那钟灵毓秀、典雅庄重的汪洋之中,“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而在初三,与复旦哲学课堂的邂逅,也让我看到了哲学在中西之间更加广阔的天地;三届课堂以来,每一次课堂都能够标志着一次自我“思想史”上的“豹变”,一次思维视野上的延展:康德的纯粹理性体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存在与时间》的管窥蠡探、结构人类学、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这些精妙而不失批判性向度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于我而言,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追求真理,而更是一种内化了的生活方式,它指引着我走向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一走向终极意义与目的的路径,或许更是一条中西互鉴的美学之路。正所谓:人不一定是思辨的,但一定是美学的。
点评人简介
刘兵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学生暑期哲学课堂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宋明理学
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
边界性意识探颐
李好恩在中学生哲学论坛上发言
引言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全部来源于《荀子?乐论》(以下简称《乐论》)中的相关论述,而其论述的核心便在于“夫乐者,乐也”的音乐本质,与“乐和同,礼别异”的礼乐关系,这一论述传承了《尚书》、《左传》、《论语》中的音乐思想,并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汇总,因而,荀子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系统阐述音乐伦理思想的第一人”。而在这系统性的陈述之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出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人性本恶的论述,也即“其善者伪也”的人性思想的紧密关联;同时我们也并不难发现,荀子的音乐思想和其有关“礼”的相关论述也是一体两面的。
但是,在当今,也有学者对于传统儒家的音乐进行了在美学价值上的质疑。比如李泽厚先生就在《美的历程?儒道互补》一章中明确表示,儒家的音乐因为具有其*治目的,因而其价值并不在于“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而是在于其*治的功利性质中的,也即先生所说的“艺术为社会*治服务的实用功利”。但是,我们认为,儒家对于我国传统美学仍然是具有一定塑造作用的,儒家的音乐美学的确是有着一套美的原则的,而这种原则,实际上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的实质性的美。
因此,当我们将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种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理论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这一美学理论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便在于对“边界性”的领悟,而在我们后面的研究当中,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边界性意识”反映出了某种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普遍性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以说儒家的音乐中的价值并不在于美;我们将发现,那种所谓*治功利性背后的“美”,便凸显在了边界性意识本身之中。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会在研究开始之前遇到如下问题:何谓“边界性意识”?更进一步而言,何谓“边界”?为什么要引入“边界”对于古代儒家和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这种边界性意识在当代的意义又如何?这些便是本文即将初步解决的问题。
一、《荀子?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纲要
对于《乐论》的思想纲要的概括,在以往的文献中屡见不鲜,而在笔者看来,以往的上述研究习惯于将《乐论》思想进行分类,但似乎皆有其不精确之处。
这一分类主要表现为音乐本质论(“乐者乐也”)、音乐审美观(“乐尚和正”)、社会综治说(“礼乐统管”)、音乐教化论(“移风易俗”)、艺术修养观(“以道制欲”)的“五分体系”,抑或是乐情论、礼乐论、中和论的“三分体系”。其中,前者的五分体系强调了《乐论》中音乐的“内在本质、美学旨趣、教化功能和修养路径”,而后者的三分体系则是从音乐的情感属性、礼与乐的内外关系以及乐的中和本质而言的。
而在我们看来,上述的分类方式并没有把握住荀子在其音乐美学及其*治功用的思想核心。尽管上述的分类方法有利于我们对荀子音乐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把捉,但是这样的一种分类方式难免会因个人的叙事视角不同而显得杂乱无序,并且我们也并不难看出,上述的思想之中具有很大一部分的重复与重叠。而在我们看来,对于荀子的音乐理论的解释,实际上仍然可以通过一种“体用”的概念框架来加以解释。当然,此处的“体用概念”不是指一种僵化了的事物的规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体用概念的考察之中,我们所指的正是:“用以体为基,体以用为本”、“用以体作为基础……体以用为目标”的体用关系,二者的内部是相互关联,却又存在着明显边界的。
我们认为,荀子在《乐论》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可以归为文中的两个论点,也即:“夫乐者,乐也”以及“乐和同,礼别异”的论点。而我们认为,“乐者,乐也”的乐体论,和“乐和同”的乐用论,的确是能够从“体用”层面反映出荀子的思想核心的。其中,乐体论指的是音乐创作和使用的形式框架,它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音乐的本质;而乐用论则更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