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下家长课堂分享第天人的道德性 [复制链接]

1#

▲点击收听▲

我们读《孟子》,因为孟子讨论人性。当时有人跟孟子讨论人性,孟子也跟他的学生讨论人性,这些人是何等人物呢?这些人叫做圣贤人物。他们既然讨论到这个问题,告诉各位,他们已经讨论完了、讨论尽了,这四种都讨论过了。

我们去看《孟子.告子篇上》,其中有一章:“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第一个,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没有所谓善,没有所谓不善,这叫两者皆非。告子怎么说性无善无不善的呢?“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他说人性就像水一样,像一潭水,水没有所谓东西,我们东边掘一个口,这个水就往东边流了,我把西边掘个口,水就往西边流了;水没有东西之分,以此比喻人性没有善恶之别,这是告子的主张。

性无善无不善,所以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他们举例了,这个要看环境,如果文王、武王在位,那么百姓都好善,都变成善人,如果是幽王、厉王这种暴君在位,百姓都倾向于恶;可见人性是可以善,可以不善——这个在现在很流行,叫环境养成说。

还有一种,性有善有不善,两者皆肯定,这个叫两者皆是。什么叫有善有不善呢?就是有人生下来专门是好人,有人生下来注定是坏人,好胚子、坏胚子。

他的举例是,尧做君王时,而却有个舜的弟弟叫象,这么坏的一个人,专门想杀他的哥哥,尧不是圣王嘛?而有百姓却是“象”这样的坏人,这个坏人无论谁在位都是坏的,象是坏胚子;而纣做君王,有像启像比干这样的人物,微子和比干都是忠贞之士,那么虽然有暴君在位,却也有忠贞之臣,可见他们的忠贞是天生的;所以说有人天生是善的,有人天生是恶的,这也是一种肯定。

无善无不善与可善可不善是两者皆非,可善可不善可归入无善无不善,也可以是无善无不善归入可善可不善;总之这里有两种,就是全部肯定或是全部否定。

现在还剩两类,一类是肯定甲,一类是肯定乙。公都子就问,老师啊!你现在主张性善,那刚才这些说法,无善无不善、可善可不善,或有善有不善,他们都错了吗?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一定否认性的不善,他只主张一种。孟子之后还有位大儒叫荀子,荀子主张性恶,他批评孟子的性善论,可见荀子主张的是性不善,他否定性善。孟子肯定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加上前面两种,正好四种。这四类的辩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全部的展现了。

中国人讨论人性是不是只有这些呢?不然,后代还有一些说法,关于性善恶的说法。比如汉朝初年的董仲舒,他一方面说人有仁贪两性,就好像天地有阴阳二气一样。天地有阴阳二气,人有仁贪两性,得其阳气者为仁,为仁德等好的,得其阴气者为贪,为贪婪等不好的;也就是主张人有定性的善和定性的不善。

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性三品说,性有上中下。为什么他这样说呢?因为他读到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就是上智、下愚就是下愚,读到这句话他有所领悟了,于是他说,有人是上智,生而知之,有人是下愚,他就是愚昧的,他怎么教都不行的;而大部分人都是中性的,就是可善可恶的。

好像这种说法也相当完整,而且现实上不需要举证,现实上大家都承认,这叫性三品说,性的三个品质。后来王充也主张性分为三种,也是上中下。到了更后来唐朝的韩愈,他也主张性有上中下三种,也就是说性三品说在历史上是有很多人主张的。

END

END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