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教史荀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复制链接]

1#
~ACTION~荀况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口口相传、六经

2、教育作用:性恶论

3、教育目的:大儒

4、教育方法:学、问、知、行

5、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

(一)教育实践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家,非常重视儒家经典著作。由于他和弟子们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经典教科书。

(二)教育作用:性恶论

1、性伪之分

(1)“性”是指人先天素质,自然的状态;“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

(2)荀子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不加以节制就会发展成“恶”。

2、性伪之合

教育可以被教育向善,通过化“性”起“伪”可以达到“性伪之合”。

3、化性起伪

教育对个人来说可以“化性起伪”,通过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成为高尚人物。

4、对社会而言

荀子重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每个人“化性起伪”,促使国泰民安。

(三)教育目的

1、荀子主张“大儒”为教育的目的。

2、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其中大儒为最理想的人才类型。

3、大儒不仅是知识广博,而且能够由已知推未知,能够自如地应对新事物、解决问题,自如地治理国家。

(四)教育内容

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的五经为主。

(五)教育方法:“学问知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问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知识的来源。

2、知是学习和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3、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即知识的实践。

(六)论教师

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他对教师提出的见解如下:

1、教师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是治国之本,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于天地、祖先并列的地位。

2、师道:荀子肯定教师的权威,片面地强调无条件服从教师的要求。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教师的要求:

(1)有尊严和威信;(2)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3)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4)见解精神而表述合理。

来源:凯程+Lucky学姐笔记+

小红书:起风了的风景~

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记忆技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