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连这四位老祖宗的思想都分不清,别考教师了 [复制链接]

1#

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人物与其代表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孔子的代表思想有/p>

1性相近,习相远;

2学而优则仕;

3有教无类;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因材施教。

2.孟子的代表思想有/p>

1首次提出“教育”一词;

2性善论;

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4盈科而后进。

3.荀子的教育思想有/p>

1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2性恶论。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p>

1人性素丝说;

2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

3提出“三表法”。

易错题集锦

1.(多选)下列关于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B.坚持“性善论”C.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D.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中国古代教育家()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樊子

3.在古代,将“道”和“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4.“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墨子C.韩非子

D.孔子

5.(判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

题目解析

1.ABD

本题考查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儒家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主要有:1在人性论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性;2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3在教育内容上提出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上提倡“盈科而后进”,即指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4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三准则。A、B、D三项正确。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是荀子的教育思想,C项排除。

2.C本题考查对各教育家观点的识记。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C项正确。

3.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成就。“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

时期的荀况。《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不仅将“道德”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来使用,而且赋予它比较明确的定义,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D项正确。

4.B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与教育思想的识记和理解。“三表法”源自战国时期思想

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著作《墨子·非命上》。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其意思为:以前人的历史经验为依据;根据广大群众的耳闻目睹、亲身经验去推究;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与百姓的利益。B项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识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故表述正确。

来粉笔,解锁更多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

????戳“阅读原文”一起上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