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月2日教师招聘考试教综真 [复制链接]

1#


  


  1、(单选题)下列选项属于荀子教育主张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正确答案: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是荀子性恶论的观点,故选C。


  A项:是孟子对于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表述;为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B项:是墨子素丝说的观点,强调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为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D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对于启发性教学的阐述。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2、(单选题)下面说法中,属于孟子的教育目的观的是()。


  A.仕和君子


  B.明人伦


  C.学而优则仕


  D.中学为体,西学为

↓↓↓

↓↓↓


  正确答案:B最早提出明人伦教育目的的是孟子。故选B。


  A项:仕和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目的。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出来的。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为干扰选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3、(单选题)某位教育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位教育家有可能是()


  A.孟禄


  B.沛西能


  C.利托尔诺


  D.培根

↓↓↓

↓↓↓


  正确答案:A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结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有孟禄。故选A。


  BC项: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不符题意,故不选。


  4、(单选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体现了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A.数量


  B.质量


  C.结构


  D.年龄

↓↓↓

↓↓↓


  正确答案:C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包括:性别、年龄构成。社会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分布结构、人口流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体现了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故选C。


  A项: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的选择。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年龄为干扰选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5、(单选题)先天愚钝型患者,就是因染色体不正常,其中有一对多了一个染色体。这体现了()对人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


  正确答案:A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先天愚钝型患者因为基因问题导致先天不足,影响后天发育,体现了遗传的影响,故选A。


  B项: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但不能决定个体的发展,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不符题意,故不选。

 


  6、(单选题)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也能够成为出色的拦网手。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规律。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


  D.不平衡性

↓↓↓

↓↓↓


  正确答案:C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矮个子和弹跳力强产生了互补,因此个子矮的人可以成为优秀的拦网手。故选C。


  A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不平衡性表现为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平衡以及个体身心发展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符题意,故不选。


  7、(单选题)()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社会主义


  D.国民素质

↓↓↓

↓↓↓


  正确答案:C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故选C。ABD项:为干扰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8、(单选题)孟子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辩证统一论

↓↓↓

↓↓↓


  正确答案:B孟子这句话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分别叫校、序、庠,学习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懂得人伦之道。上层贵族子弟明白了人伦,下层百姓就会亲近效仿。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取这个法,因为这是为王者所效法的。体现了教育与*治统治的关系,这属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故选B。


  A项: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为社会。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到发展。为干扰选项,故不选。


  C项: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者杜威,赞成的是“教育过程内部的教育目的”。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为干扰选项,故不选。


  D项:辩证统一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为干扰选项,故不选。


  9、(单选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创造性


  B.专业性


  C.重复性


  D.长期性

↓↓↓

↓↓↓

 


  正确答案:A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儿童一直在变化,要求教师劳动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故选A。BC项:不属于教师劳动特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0、(单选题)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超美育功能


  D.发展功能

↓↓↓

↓↓↓


  正确答案:A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包括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故选A。


  B项: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是与实质美育概念相联系的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美育的功能包括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超美育功能,没有发展功能,此选项为干扰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11、(单选题)小明会把尊敬老师看成是“巴结”;把向老师汇报情况看成是“出卖同学”;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对小明应该要进行()教育。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


  正确答案:A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小明对有些现象的认知存在错误倾向,要进行认知教育。故选A。


  B项: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不符题意,故不选。


  12、(单选题)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他应当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这属于课程实施的()取向。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课程缔造取向


  D.折中取向

↓↓↓

↓↓↓


  正确答案:A课程实施取向包括: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应当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体现的是忠实取向,故选A。


  B项: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课程缔造取向或是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为干扰选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课程实施取向没有折中取向,为干扰选项,不符题意,故不选。


  13、(单选题)全国大部分初中在新生入学时,都会组织大家进行军训,这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方式。


  A.考察探究


  B.社会服务


  C.设计制作


  D.职业体验

 

↓↓↓

↓↓↓


  正确答案:D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职业体验包括:军训、学工、学农。故选D。


  A项:考察探究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社会服务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设计制作包括: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不符题意,故不选。


  14、(单选题)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可以得到方法的思考练习”。教师可用练习法,学生表现为“动态的审视活动”,其心理特征是“行动”。这体现的是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四阶段中的()。


  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方法

↓↓↓

↓↓↓


  正确答案:D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其中,方法是指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可以得到方法的思考练习”。教师可用练习法。学生表现为“动态的审视活动”,其心理特征是“行动”。故选D。


  A项:明了是指传授新教材,应当明了、清楚。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辅之以演、直观,并消除学生认识上的混乱。这一阶段学生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集中精力于细心观察,用心听讲,以明了新教材。为干扰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B项:联合亦译联想。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观念与已有的观念产生联系,在各种联系中品尝着联合的新知。教师应用分析和谈话法,以引起联合。这时学生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期待”,期望能获得联合的新知。为干扰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C项:系统是指经过联合,新、旧观念与知识产生了联系,但还不系统、严密,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揭示规律,寻求正确结论。教师可采用综合与归纳教学,形成概念、定理。这一阶段学生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中,其心理特征是“探究”,“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为干扰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15、(单选题)地理课在讲述地大物博时,还要讲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并不充裕,引导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人生观。这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

↓↓↓


  正确答案:D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地理课堂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体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故选D。


  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题意,故不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