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摘要:传统经典中常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做比喻来阐发思想,孟子用“水之就下”来比喻人性之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子“水喻”并不完美,在宋代理学对诸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做具体区分后,经过程颢、朱熹以及胡宏的多次修正,“水喻”的喻体有一个从“水之就下”,到“水之清浊”,再到“清水盐水”的变化。这一过程正是宋代理学从自身的学说出发,通过微调“水喻”的喻体,进而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在这一系列植根于经典的不断创新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性善论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发展向度,而“水喻”的变迁正是儒学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一个缩影。
徐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及儒佛交涉。
本文节略版发表于《学术月刊》年第10期,第46-54页,获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提名奖)。原文注释略去。
我国古代经典中常常有许多美妙而精彩的比喻,前贤往哲们往往就地取材,以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事物为例,如山水、鸟兽、草木、瓦石等等,来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的思想。其中有一些贴切入微而发人深省的比喻,随着历代思想家们的持续讨论,逐渐获得了相对普遍的代表性。而这些比喻本身也随之演变为经典的一部分,进而成为整个理论范式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举例而言,先秦诸子就经常利用水的各项性状,诸如水无常形、水之不争、水之就下以及水流不舍昼夜等等作喻来更生动有力地阐发各自的思想。这其中比较典型且具有持续性的,即是儒家以“水”为喻体来探讨有关人性的问题。自先秦孔孟开始,到宋明之程朱、陆王直到清代戴震等思想家,对“湍水之喻”都有详细入微的阐释。通过这样一种连续的学术讨论,“湍水之喻”事实上已经成为儒家人性论言说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现象不仅是儒家传统经学史中值得注意的亮点,亦是我们今天以哲学视角重新审视理学研究进路时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般认为,儒家对于人性的看法以性善论为主,自宋代理学兴起之后尤为显著。但在儒家内部,关于人性的看法一直都有不小的争论:荀子的“性恶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以及兼通儒道的扬雄所提出的“善恶相混说”都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来自不同角度的思考。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下,儒家传统性善论不仅受到基督宗教背景下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冲击,更涌现了诸如“人性向善”、“孟子非言性善”等许多新解。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对传统的继承正是通过对于经典解读的不断创新、批判与选择而实现,而这些又成为后代创新、批判与选择的对象,经典之“苟日新,日日新”正是由此一解释学的循环而实现。
在以“水”比喻人性的例子上,对这一比喻的本体——“性”已经有了许多有价值的讨论,完成了多次解释学的循环。但作为比喻之喻体的“水”,乃至以“湍水之喻”言性的这个比喻本身并未得到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