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音频文字 [复制链接]

1#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音频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面,我们看这个偈颂: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一段是说明这个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它在杂染和清净的一个相貌。这个第八识的杂染相呢,主要是有三相门:一、三相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自相。就是阿赖耶识这样的一种功能,主要就是一个“藏”,这个藏的意思,就是它对于诸法有一种摄持不失的功能,摄持不失。二、表现在因地的时候就叫做「一切种识」,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恶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所以叫做一切种识。三、如果表现在一个果相,这样的一个“藏”它能够摄持我们一期的身心果报,使令它不失不亡,这样子叫做异熟识了。这个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三种相貌,就是自相、因相、果相,主要就是这三大的功能。现在我们看中间的这一段,说“相应为舍受”,这个地方讲五受相应门,看讲义第八面: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这个心识的了别功能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就有受,一种感受出现,这个感受呢,大部分来说是有三种: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一个舍受,有三种感受。[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舍受相应也。]第八识的了别性,它不管是在执持种子,或者是在执受果报的行相都是微细而不可知,所以基本上它不能分别这种苦乐的境界,所以唯独跟舍受相应。换句话说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它不管跟什么境界接触,都是保持在不苦不乐的舍受。这一段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一段的说明,它说第八识它是但随先业转生,先业就是过去的业,「但随先业转生,不待现缘而转」,不必等待现在的因缘而转变。我们解释一下,说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是「但随先业转生」,它能够把它这个摄持在第八识里面善业的种子,变成一种人天的可乐果报,种种的庄严的果报;它也可以把它内心里面的这个罪业的种子,变成刀山油锅的这种苦恼的果报。但是呢,它「但随先业转生,不待现缘而转」,它跟现在的因缘接触的时候,它不转变的。换句话说,「不待现缘而转」就是说,它变现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它没有痛苦的感受;它变现的人天的果报,它也没有安乐的感受,它完全是舍受。这当中的理由是因为它不带名言,它不能去分别现前的境界,它只能够如实的把它的业性转变成果报,而对于现前的境界的领纳,它不能生起名言的分别。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心中能够生起各式各样的名言,来诠释它的感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快乐的感受。第八识本身不能有名言,所以它对于任何境界的感受都是舍受,也不管它变现人天的可乐果报,它的内心状态,对于这个境界的领纳,一直是舍受的。这个儒家说这个中庸的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说我们一个人的心识,这个时候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样的一个中道的思想,就很类似第八识的一个相貌——“相应唯舍受”,它这个第八识没有情绪的,没有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完全没有。它只是“但随先业转生”,它只是把过去的业力如实的变现成果报,它跟现前境界的好坏完全没有任何感受,这是讲到它的五受相应门。看第九,是无覆无记,这个地方讲三性门。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是讲到它造作的体性,前面的“相应唯舍受”,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果相,第八识在受用果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这个地方是讲它的因地,就是它面对一切的根身器界,这样的境界,它是造作什么样的因地,这个是讲它的因相,说“是无覆无记”,就是说它在所缘境的造作是无覆无记的。我们这体性有三种:第一个、这样的造作能够使令你今生,或者来生的身心果报能够顺益,能够有安乐的果报出现,这个我们讲你造的业性是善性;第二个、能够使令你今生他生的身心果报是一个违损的、苦恼不安的,是不善性,或者是恶性;第三个、对于善不善的损益义中,我们不能够记别,不能清楚分别的,叫无记。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这个无记又分两种:第一个、是和染污相应,这个染污指的是我爱执,它本身是非善非恶的,但是它染污了。这个法执,在唯识学是不染污的,不染污的无知,它是无知但是它不染污。一般唯识学讲染污,指的是我爱执,我执相应的,它是有覆无记——这个覆呢,就是说它覆盖了无我的真理,覆盖的意思;第二个有障碍的意思,它障碍你修学圣道,就是有覆无记。第二个、如果说它没有和我爱执相应,其性白净,就是无覆无记了。[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在面对一切的境界的时候,它是造作什么样的业性呢?它造作的业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不起善,也起恶,而且它不是染污的,体性白净。有关我们这个一切的有情众生的本性的相貌,在战国时代儒学两大师,有两个看法:孟子主张性善,他说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看到小孩子掉落到河里面去,我们心中这个时候还没有生起很粗的分别,没有各式各样的名利心,但是我们对于掉落到河中的孩子,会生起恻隐之心。而这样子的心情,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他为什么变坏了呢,那是后天的染污,所以我们应该要克己复礼,恢复我们本来的善性,就是孟子的思想是这个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思想是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说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邪恶的思想强,善良的思想弱。那么说一个人本性是邪恶的,他为什么能够造善呢,那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我们一定要靠克己复礼,来调整自己邪恶的恶性,来增长自己的善性,所以基本上荀子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大乘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无记”,说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所有的善,所有的恶都是后天栽培,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意思。这个地方,说是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这一段,智者大师他把第八识做解释,他说第八识就像虚空一样,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假设这个虚空跟黑暗相应,那么这个虚空就变成暗相;假设这个虚空是跟光明相应,这个虚空就充满了光明,所以说明这个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无覆无记的。那么有人就说了,无覆无记和善良本性有什么差别呢?智者大师说,善良的功能是光明的,它对于黑暗有对治性,就是我们今天栽培了一种清净的戒定慧,它能够对治黑暗。但是阿赖耶识对黑暗没有对治性,它不能抗拒黑暗,它跟黑暗相应,就变成黑暗;它跟光明相应,就变成光明,第八识永远是受染净法的熏习而有变化的。当然这是讲到这个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了。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成佛以后,转识成智,佛的第八识是善性的,那是无漏的善性,而且不受熏的,它不再受熏习了。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提婆达多经常是反对佛陀。他有一天呢去应供,应供的时候吃了很多东西,就吃的肚子痛了,他肚子痛的时候没办法,就摸着肚子忆念:南无佛。一方面摸着肚子一方面念南无佛,就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现身为他加持,加持以后他肚子好了。提婆达多就跟佛陀感谢,佛陀说,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就是我没有任何的这样作意的,那是你的忆念而招感。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的这个无漏的第八识,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永远是善性,它不管面对任何善恶的境界,它永远是起善性,那个是无垢识的境界,那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不受熏的。我们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刹那刹那受熏,也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是无覆无记”,它可以是增长善性,也可以增长恶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是一个这样的相貌。我们再看触等亦如是,心所例王门,例就是比例的例,心所例王门,就是这个心所是永远随顺于心王而活动的。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这个触等,指的是五遍行心所,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在活动的时候,带动了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跟它相应。什么是亦如是呢?这当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亦如第八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就是说这个触作意受想思,它在境界造作的时候,它也是非善非恶的,这讲亦如是。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就是这个第八识夹带五遍行在了别境界的时候,这个触作意受想思的了别的活动,也是微细而不可知的。第八识心王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它的心所也非常微细,就是他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都非常微细,所以就使令第七意识产生错觉,认为是一个常一不变的我。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八识的心王心所因地的造作,和它果地的受用,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看第十一科,恒转如瀑流,这一科是因果法喻门,把前面有漏的第八识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藕祖的注解: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这个第八识的这个了别性,在有漏位主要是两个相貌: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恒,就是指它的“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没有间断的,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没有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虽然是相续,但是它是变化。你的起心动念都在熏习阿赖耶,所以你今天的阿赖耶和昨天的阿赖耶不一样,乃至于你上课前的阿赖耶识跟你现在的又不一样,它不断的变化。所以“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七,我们引用这个《成唯识论》的内涵来做补充说明:附表七——因果法喻门第八识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阿赖耶,就是它的一个藏,这个藏,如果是在因地上,它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所以它是一个因,因相。它表现在果上,它能够去变现一期的果报,这果相,就是第八识它可以是一个因,也可以是一个果。这个法呢,是一个义理,这样的一个道理。这个喻就是譬喻,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就是这个水流的譬喻,以水流来譬喻这样的道理。这个法喻双举,就构成了一个门,就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义理的学习和譬喻的认知,能够引导我们通达到诸法实相,所以它可以说是一个门,有通达义,这一科就是这样的安立的,因果法喻门。这当中《成唯识论》做了一个问答: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阿赖耶识,就是讲第八识的有漏位,是叫阿赖耶,它是断灭的呢?或者是常住不变的呢?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第八识的相貌是非断非常,这当中主要有两个相貌,一个是恒,一个是转。这个恒是约着世俗谛,各式各样的因果的相续和因果的变化。这个转是讲胜义谛,那是离一切相的我空,法空的真理,主要这两个内涵,从恒和转来看出这个生命的真相。好,我们看它的第二段的说明。“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恒就是指的第八识,它在有漏位是无始劫来“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是无覆无记,它是不起善,不起恶的。“常无间断”就是它的明了性是不断的不断的没有间断,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间断,这个“常无间断”分两部分:一、先看果相,从果地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生命体的一个施设的根本,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为什么能够不失坏,主要的是第八识的执受,第八识能恒常相续地去执受这一期果报,所以这个果报不会消失。说我们是一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但是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各式各样的善业,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人的果报,这人的果报没有失掉。就是这一期的果报,它被第八识给执受,乃至于我们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就算我们不做梦前六识都不活动,我们这个果报还是不会失掉,这一期果报不会失掉。就表示我们那个果报体,在我们一期生命当中,它能够恒常不间断的相续存在,主要是一个第八识的一个“恒”,恒常相续的执持。所以这个是讲果地上的一个恒。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从它因地的持种来说,因为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的坚密,它的所执持的无量无边的种子,它永远不会失掉。说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任何的善业恶业,你曾经在佛堂当中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从你刚开始拜的第一拜,到最后一拜,整个内心的所有活动——你忆念三宝的活动,或者你打妄想的活动,全部被记录下来。你无量劫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全部被第八识执持下来,而且这样的功能在第八识永远不会失掉。除非你修观对治,你刻意去用这个止观的力量来转变自己的思想,假设你不去动它的话,它“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说它的一个相续性。孔夫子是不得了的人物,孔夫子他能够在这个春秋战国,这样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把周礼给恢复起来,他把这个周公的这种制礼作乐的制度,把它发扬光大,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仁,以仁的思想来充实这个礼。他为什么在当时一种封建制度,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知道一个礼乐的一个表面上的行为,不足以使令一个人断恶修善。他看到很多士大夫都是通达礼乐的,但是他们缺乏一种爱人的心情,所以使令这个礼乐衰微了。所以孔夫子认为,要使礼乐兴盛,一定要保持一种爱人的心情,这个爱人当然很多了,克己复礼,表现在君上的是一个忠,表现于下面是一个慈,表现在朋友之间的是义,总之汇归就是一个仁爱的心情。孔夫子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不是说孔夫子是自然而有的,就是一切法没有因缘的,不是,那么孔夫子他为什么在那一期生命当中,表现的这么高超的智慧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那是他多生多劫的栽培而来,他这种智慧绝对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过去生就有这样的智慧,他多生多劫的学习,学习圣贤之道的累积,到今生因缘成熟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第八识,对于我们的各种的思想的造作,它有一种执持,相续执持的功能,这个是讲它的一个恒常的情况:一个果相的恒常和因地的恒常,这个是讲因果的相续,讲这个世俗谛。再看这个转:“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转指的是第八识,它无量劫来是念念生灭,而且前后变异的。就是我们前一念的阿赖耶识,跟下一念的阿赖耶识不一样,因为你又打一个妄想,你又思惟一分的法义,你内心的阿赖耶识现在是更加一分的光明,它是前后是有变化的。前后的变化,我们分两部分来说:第一个约果相。“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个果报体它是不断的变化。阿赖耶识在执受果报的时候,从粗分来说呢,我们可以约一期的生命来观察:说你今生是个人,你今生的果报结束了以后,阿赖耶识变现一个诸天的果报,这样也可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你今生是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你下辈子是一个诸天的,那就不同了,天人的相貌庄严,天人的思想,天人那个受想行识堪能性。那这又是不一样了,这个是约粗分来说。或者我们讲微细的说,约刹那:就是第八识在执受果报的时候,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的。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但是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没办法形容到你当时的意境了。就是你当时认为你心情很好是前一刹那,但是你话讲出来的时候,你又变成下一刹那,你下一刹那的心情,跟前一刹是不能一样的。所以语言文字不能诠释我们的身心世界,因为身心世界不断变化,你试图要去诠释的时候,它又变化了,它可能变的更好了,或者变的比较差。所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我们不能够去形容现前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没有所谓的现前,它不断不断的顿生顿灭,顿生顿灭,从这个地方也看的出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地方是讲果相。第二个、因相:从因上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它的一个内在的善恶功能,它不是恒常不变的,它会受着前七转识的造作,而熏习一个成新的种子,新的功能。过去清朝有一个秀才,这秀才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看这个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他要去准备考举人,这秀才是一个贫苦人家,家里面没有很好的环境,他要从家里面走到图书馆去读书,这当中要经过一个寺庙。这个寺庙的神一看到这个秀才要站起来了,秀才有威德,德行之人。这个秀才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他经常走来走去,这个神就经常站起来坐下,站起来坐下。时间久了他也很厌烦,他就告诉他的信徒说,你们想办法在我前面围一个围墙,信徒说为什么呢?他走来走去,我要站起来,很麻烦,好吧,那信徒当然是皈依这个神,就去筹钱拿了很多的砖块准备要砌个墙,至少让他不现前。这个墙要砌的时候,这个神又托梦说,不要砌了,这个墙不用做了,为什么呢?这个秀才做了一个损阴德的事情,他的功德破坏了。说他有人去要离婚,他为了去证明这个离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损阴德了,那他再走过去,我不用站起来,这个墙也不用砌了。我们从这个秀才的情况可以看的出来,“可为转识,熏成种故”。说一个人的功德是不决定的,受熏,前后变异。说你今生到现在为止,你的戒定慧功德很大,但这件事不决定,阿赖耶识它不会停止的。就是你要一懈怠,你可能会退转;说我到现在,我什么都不如人,拜佛也比别人少,听闻佛法也听不懂,若解若行都不行,这件事也不决定。你要肯精进就会有变化,三年后,刮目相看,这个意思就是事在人为。阿赖耶识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你现前的相貌,不表示你以后的相貌是这样子,它能够因为你今生的各式各样的造作,而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这是所谓的转,它是前后变异的。看最后的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就是第八识的一个明了性,它的恒常相续,使令因果的相续,那遮止了这种断灭见,表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来生,我们望前有无量无边的前生,生命是永远相续的,这表示恒。转呢,在生命的相续当中,它又不断的变化,表示它不是常见的。讲出一个譬喻,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水流当中,前面的水流跟后面的水流是没有间断的,是相续的,但是这个水流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变化。那么这样的生命的因果道理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不是上帝创造的,只是三世诸佛发现的这个事实而已,因果是“法尔如是”的,不是谁去把它创造出这样的规则出来,不是。这个“恒转如瀑流”,小乘的空观是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无常的变化而发明空义;中观的学派讲空,是从缘起无自性,因为因缘生,所以它无自性,所以是空;这个唯识学讲空,讲这个转,前后变异,跟小乘、跟中观讲空,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讲这个恒字,讲这个生命相续、生命的变化,那就比小乘的学派和中观的学派更微细了。小乘的学派只是说业感缘起,说善业成就可乐果报,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个是非常粗浅的;唯识学讲这个赖耶缘起,那它在变现一切法的时候非常的微细,讲这缘起法那是甚深甚深,所以是不一样的。这一段是《成唯识论》的一个说明。关于这一段,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观心法要藕益大师把这一段的观念分成三段把它发挥出来,有三段的说明,看这个藕祖的注解:譬如暴流,前后相续,

流流之中,望前名果,

望后名因,故非断常,

可喻此识。

在这个《成唯识论》当中,把阿赖耶识形容成暴流,这个意思就是说前后相续。这个水流对望前面是一个果相,对望后面是一个因相,所以说非断非常,这个当中也看的出我们这个生命的本来面目。这个暴流有三层意思,为什么用暴流来解释第八识呢?这当中因为这个水流跟第八识有三种的相似的义理: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这个意思就是水能够漂溺一切有情,使令一切众生没办法解脱这个水流的系缚。阿赖耶识这个我爱执藏亦复如是,当这个阿赖耶识的我爱执藏,没有被第六意识的我空观,法空观消灭之前,它这样的一种我爱执藏,就一直牵引我们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当然如果它是一个善业,那就是漂:说一个人在水当中,他的鼻子还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好歹还是过着快乐的日子,在这个人天里面受用果报,这叫做漂;如果是罪业起现行的话,叫溺,沉到水里面去了,吸收不到空气了。那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没有解脱这个生死的水流,所以这个第八识有这个漂溺的意思,它使令一切有情在生死大海当中,或者是漂、或者是溺,所以说犹如暴流,这第一层意思。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这个水流它有相续的意思,说前六转识是有间断的,而第八识不间断。所以这个波浪,有时候有波浪,有时候没有波浪,有风才有波浪,那不管有没有风,这个水流永远是不断的。所以我们这个第八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它恒常是起现行,不管你在睡眠当中,不管你在高深的禅定当中,第八识是恒常的生起了别性,它没有间断,这样子讲,也是可以说是“犹如暴流”,而不间断。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观心法要》——这个地方又有第三层的意思:说这个习气,这个习气指的是种子,或者善种子,或者恶种子;还有第八识的一种现行法,这种所相应的心所法,都是恒随第八识而转。怎么说呢,说这个识所执受的内在种子,就像是水内的鱼,这个水内里面的鱼,有的是凶恶的鱼,有的是良善的鱼。当然不管良善、不管凶恶,都在水里面漂过来漂过去,第八识在执受种子,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在第八识也是一样,刹那生灭。其次呢,从外在的现行法——“识所相应的触等五法”,触等五法是五遍行,就像水面的草,这个草是跟随着这个水的活动而活动。水往东,这个草就往东;水往西,这个草就往西,这第八识带着五遍行的心所,在表面上活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这个第八识它的一个种子和现行的相互关系。这个地方说是“恒转如瀑流”,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去了解第八识呢,这么一个微细甚深的了别性,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整个生命就是一个水流,也可以这样讲。这个水流,它如果能够善加的调伏,当然它是一个平静的水流,就能够灌溉农田,生起很大的功德。如果这个水流失控了,失去控制的时候这个水流就泛滥成灾,对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生命就像是一个水流,其实这个水流指的是我们一念的心识,当然它表现出来,也可能是一个善的功能,也可能是恶的功能,“恒转如瀑流”,就是这样子。这个地方是藕益大师的第一段的一个补充说明,说是“恒转如瀑流”有三层意思,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请问主任,我们修观对治的时候,那个种子,是说善业比较强,让它先起现行,还是说它那个种子就消失了,对治恶业的时候。:这个种子,当然分别起的是容易对治的,分别起的,我们对治了以后,也可能会消失,也可能不会消失;但俱生的是不会消失的。不过在有漏位一般来说,我们内心的功能只是调伏不应该说断除,克己复礼,就是你内心当中不断的去思惟这个恶法的过失,思惟善法的功德。然后好好的在心中栽培一个法宝,“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若或恶念一起,当下就要将它消灭。”你心中有一个法宝来克制自己的恶念,你经常这样子训练自己,你恶的功能就会降低。但是这个降低它是调伏,不是断除,你要一放逸,到外面境界染污的境界一接触,它的烦恼又会活动。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克制,克己复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克制、调伏自己,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因为你一随顺它,它的势力只有增长广大,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克制它,就是这样的,但是不能说断除,断除就要有禅定了。它这个唯识学后面会讲到,所有的烦恼是有我爱执,所以你要断烦恼,你不是只是说从有相的境界去思惟这个善恶的业果,你要去观察到诸法的总相。它的意思就是要断烦恼,要证得空性。我们一般修不净观,就是说我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好,我就修不净观:我这个色身是一个骷髅头,里面是种种的脓血屎尿,用不净来对治这个净颠倒,但是这个只是对治,要断烦恼是要看到它这个色身的空性,才可以断烦恼。所以要讲到断,那一定是观察诸法的总相,但是我们刚开始可以克制、调伏,是这个意思,可以调伏它。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净界法师合集一路西行amtf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