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的巧合令人惊叹,儒释道各有八大流派 [复制链接]

1#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baby.ifeng.com/c/8AJPMbWIxrq

(图)《儒释道》张福林画

中国古代有三教九流之说,意指诸多学说诸多流派。今天不说九流,单说三教。那么有那三教呢?其实没人不知道,这就是古而有之的儒释道。

三教中,严格的说儒不是教,而是一个思想流派,一般指儒家,或者儒学。后来也有称为儒教,或曰孔教的说法,不过后世基本上不把它当作宗教看待,因而所谓儒教也算是自娱自乐的宗法式教派,算不得信仰,其根本还是儒家。释代指佛教,这是典型的外来宗教,只是进入中土之后就派系林立,这与印度原始佛教大相径庭,因而印度佛教徒常说不认识中国的佛教。道是本土诞生的一种哲学范畴,原指儒家,后来才特指道家,也指道教,有时候基本上是两者混指。

这么说吧,为了不混淆道的含义,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简单方法就能有所区别。如果历史文献中儒道一词并列,这个道就是指道家;如果历史文献中佛道并列,这个道就是指道教。今天这里的道排在儒释(佛教)之后,可以是指道家,也可以是指道教。

历史上,儒家(儒教)、佛教、道家(道教),这三家都是门派林立,每个门派都各自认为自己是正宗的继承者。巧的是,这三家各自最有名的门派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字:八派。

也就是说,儒家有八派,佛教有八派,道家也有八派。

一、先说儒家——孔子死后,儒分八派

儒家分为八派是有历史典籍佐证的。

实际上,儒家八派是指孔子死后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孔子曾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因生前言论思想及编撰典籍繁多,弟子们对其言论和思想的记录及理解不尽相同,难免出现分歧。孔子死后众多的弟子逐渐分化,遂各立门户。在战国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儒家内部逐渐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最早出自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陶渊明《圣贤群辅录》则进一步为这八派(八儒)分了工: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

(图)孔子讲学

1、子张派——即子张之儒。子张名颛孙师,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以办事勇武著称,同时是孔门弟子中忠信的楷模。孔子死后,子张自立门户,广收门徒。《大戴礼记》称子张之儒为儒家八派之首。据《论语?子张》记载,子张之儒在伦理道德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

2、子思派——即子思之儒。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曾受业于孔子得意门生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由曾参传于子思,子思再传孟子,所以有后人把子思之学和孟氏之学合称思孟学派,可见子思之儒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子思提倡“天人合一”,倡导“尊德性”和“道问学”,极力把人与外在社会的矛盾通过“反求诸己”,转移为自身的“内省”和“慎独”,为儒家的伦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3、颜回派——即颜氏之儒。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被孔子及后世列为“四科”中“德行”之首。由于早逝,未留下传世之作。据《论语?述而》可知颜回及其学派素以德行著称,其特点为安贫乐道,能够践行孔子的仁德思想。这种道德精神便成为后世宋明理学家所追求的“孔颜乐处”,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由于后世认为颜回独得孔学真传,颜氏之儒自然成为孔子学说真正继承者。

4、孟轲派——即孟氏之儒。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实施“仁*”、“王道”的*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并指出孟子的《五行说》正是对子思“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氏之儒逐成为即继承子思思想的学派,又成为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5、漆雕派——即子开之儒。漆雕开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同时由于他刚正不阿,有勇者不惧的美誉。漆雕开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提出人性有善有恶,遂提出“天理”、“人欲”等观念,形成了人性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已佚。漆雕开属孔门弟子中任侠一派,好勇武。《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就是记录漆雕氏之儒一派的成果。

6、荀况派——即孙氏之儒。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的又一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批判性地总结了在他之前的各派学说。*治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提倡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哲学观上与孟子的“人性善”相对立,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同时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孙氏之儒除了传承荀子儒学精神的弟子之外,还培养了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

7、陈良派——即仲良氏之儒。仲良氏乃《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讲陈良一派。陈良为屈原老师,另有陈相、陈辛等弟子。后来陈良因慕农家许行的学说,受到孟子的斥责。据今有关学者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记载的仲梁子一派,东汉郑玄在《礼记》注释中说其为鲁人。同时《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出自子夏之学,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两家之学。

8、乐正派——即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为儒家八派中最不可考证的一派。根据历史学家郭沫若研究考证,“乐正氏之儒”可能是孟子弟子乐正克所创,因此当属“孟氏之儒”。又据学者陈奇猷于校注《韩非子集释?显学》中提到,“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固所传应为曾子之学。但晋人陶渊明明确指出“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因而可以断定为自成一家之儒。

以上儒家八派,主要是指战国时期的儒家流派。其实后世的儒学流派数不胜数,有叫经学的,有叫理学的,也有叫心学的,还有叫气学的,等等,五花八门。比较有影响的也有八大学派:董仲舒之儒、孔颜之儒、韩柳之儒、程朱之儒、王阳明之儒、黄顾王之儒、戴震之儒、康粱之儒。但是,这八大学派不是一个时期而是历经无数朝代的学术思想派别,与战国同一时期的儒家八派,不是同一概念,因而在此不一一详述。

二、继说佛教——佛学东进,汉传八宗

佛教分为八个宗派也是有文献记载的。

原始佛教是诞生于印度的一个世界性宗教,虽然叫做印度佛教,但实际上佛教的发源地却是在尼泊尔而非印度,这两个国家至今还在争佛教的归属权。公元元年前后,佛教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最初主要是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内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从西汉至隋唐期间,汉传佛教空前的繁荣鼎盛,各大宗派渐次确立,发展规模蔚为壮观。

认真说来,汉传八宗这个说法不太严谨。本来印度原教并没有分宗,何来汉传?只是佛教到了中国,因翻译或传教者对佛经不同的理解才导致派系诞生,故而严格的定义应为中国本土佛教徒创建了八个佛教门派。

再认真说来,所谓汉传佛教还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但汉传八宗仅仅是指大乘佛教的宗派,而小乘佛教基本上与八宗无关,它有自己的小宗派,例如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等。所以汉传八宗的正确说法应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宗。大乘八宗分别指: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

(图)佛教

1、法性宗——因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法性宗或空宗,又因依据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三论立宗,又名三论宗。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皆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乃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之产物,此为缘起。其它如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来自印度佛教中观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受到中观思想的影响。龙树被称为“八宗共祖”。

2、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或瑜伽宗。法相宗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等各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此宗。法相宗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一共拥有八识: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因果轮回是玄奘创立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3、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本土宗派,创始人为智顗,因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其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4、华严宗——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后逐渐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以及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5、净土宗——该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名净土宗。该宗主要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结合,往生极乐世界。主要经典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称三经一论。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

6、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7、律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因道宣住终南山,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有时也称四分律宗。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该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唐天宝十三载,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但在中国,律宗在元明之际就逐渐衰败式微。近代却由弘一大师重新振兴。

8、密宗——又称真言宗。密宗须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上师、金刚智上师、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唐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与其他宗派相对密宗称为“显宗”不同,密宗是以修持佛陀秘密真言为主,通过身、口、意与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达到“我即是佛(本尊),佛就是我”的意境,以求证真如佛性者。

主要繁盛于唐宋时期的汉传八宗,有的直接传承于印度佛教,有的直接传承于印度密教。密教是印度佛教发展衰变至极的一种行帮教派,后来成为印度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汉传八宗中的密宗实际上应该更接近印度教而不是佛教。除了汉传佛教,还有藏传佛教,其实也是印度密教与印度显教合二为一的教派,也就是说与印度教更有血缘关系。藏传佛教只不过是我们内地宗教界的定义,它自己的名称叫做喇嘛教。

三、再说道家——老子之后,道分八学

道家的八大学派也是存在于历史文化中。

在老子去世后,逐渐形成了以《道德经》为根本思想但有不同释义的道家学派。这些不同学派主要集中在战国、魏晋、西汉等时期。老子的弟子如关尹、文子、鬼谷子等,以及信奉老子思想的庄子、列子、邹子等,将老子学说在不同领域阐释发挥,并形成各自一体的理义。我们的教科书上认为道家类别有五大学派,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上道家最重要的有八大学派。

一般认为道家的五个学派为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魏晋玄学和道教之学。把道教算作道家的一个宗教性质的学派,这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为道家思想和理论库作出重要贡献的阴阳学派、纵横学派和淮南学派。因此我在这里将这三家补充在此。

阴阳家虽然独立为诸子百家之一,但实际上创始人邹衍却是道家的中流砥柱。纵横家也独立为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鬼谷子作为老子弟子,其兵家策术与国势谋略更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淮南学派即淮南九家易学派,虽世称杂家,但实际上为淮南王刘安所创立的道家学派。《邹子》、《鬼谷子》、《淮南子》均为《道藏》重要经典。

(图)《道德经》

1、老庄之学——老庄学说是道家最主要学派之一。“老”为老子,“庄”为庄子,故是以老庄之言为指导思想。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老庄之学对社会*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朝历代中,是风骨与气节的象征,并成为人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代表著作有《道德经》、《庄子》、《淮南子》、《世说新语》、《郁离子》等。

2、黄老之学——黄老学说是道家的重要派别之一。“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以黄老之言为指导思想。该学派以道家学术为核心,融合儒、法、名等各家学术思想。关伊子、文子、列子等老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稷下学宫的慎到、田骈、环渊、宋钘、尹文等为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黄老帛书》、《阴符经》、《文子》、《列子》、《尹文子》等,以及属于黄老思想范畴的巨著《管子》、《吕氏春秋》等。

3、杨朱之学——杨朱学派为道家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杨子。告子、子华子、詹子等皆为杨朱学派。该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其著作多亡佚。

4、阴阳之学——所谓阴阳家是战国末期到汉初的重要哲学流派,邹衍是其创始人,该派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古今学者大多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讲阴阳与太极的《周易》就是道家与阴阳家的集大成。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作《邹子》与《易传》。

5、纵横之学——纵横家是道家积极入世的一个重要学派。纵横家鼻祖为老子弟子王诩,因隐居鬼谷世称鬼谷子,也尊为“王禅老祖”。纵横学在古代就被称为老学五派之一。鬼谷子培养了杰出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军事家孙膑和庞涓。《鬼谷子》的权谋策术所体现的道家思想越来越被后人重视。另著《关令尹喜内传》,宣扬道家原则,即尊崇自然、清静无为,主张以“道”普度众生,是道家理论的精粹。

6、淮南之学——也叫淮南九家易学派,古称杂家,实为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创立的道家学派。刘安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是为《淮南子》。刘安还邀请擅长《易经》者“淮南八公”苏飞、李尚、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加上自己,撰写出《淮南九家易经》,署名“淮南九师书”。现代学者胡适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之大成,而淮南学派又集道家之大成。

7、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也称新道家,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庄为研究核心哲学思潮。“玄学”之意取之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主要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即“三玄”。玄学是对魏晋时期两汉经学思潮的抵制和反抗,也是当时除了儒学之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当时的名士多崇尚老庄,代表人物为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晋王济、祖冲之等。

8、道教之学——道家弟子张道陵为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结合阴阳学说创立了道教组织。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道”和“德”作为最高信仰。道教中的内丹学、医药学等在中国科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代表为魏伯阳和他的《参同契》、葛洪和他的《抱朴子》。道教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张道陵、陆静修、张三丰、王重阳等。道教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黄庭经》、《阴符经》等。

以上道家八派,其代表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扮演着在野与在朝的角色,因此儒道并立华夏自有牵制和平衡的积极意义。这里顺道提及一下,除道家有八大学派之外,仅道教也有八大派别:道教初期有天师道和太平道,末期归于全真教和正一教。而在宋金元代道教鼎盛期,有着明确的八大教派组织: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天心道、神霄道、清微道、东华道、净明道。道家与道教真乃两朵奇葩也。

*作者:易道禅,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诗人、作家、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出版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文史专著等多部作品。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