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猎手”蓝鲸,一般不会随便张开大口捕食,因为能量消耗太大得不偿失,除非他发现合适的目标。
千挑万选后,物业股的“蓝鲸”碧桂园服务张开了大口,摆在它面前的,是去年在资本市场扫货最多的“西南物管王”、港股上市公司蓝光嘉宝服务。这笔交易,业内皆呼“鲸吞”。
2月25日,蓝光发展宣布碧桂园物业以现金方式收购旗下蓝光嘉宝服务64.62%股份,总价约48.46亿元。
经此一举,已经是物业管理板块市值第一的碧桂园服务,位置将更为稳固,年初恒大物业15亿元大手笔收购亚太酒店物业,曾在市值上一度超过碧桂园服务,龙虎斗的场面从地产延续到物管。接过蓝光嘉宝服务超6成股权的同时,碧桂园也把在管面积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在自己原有的4.09亿平方米上,再加三分之一。
年10月18日,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跟蓝光嘉宝服务董事长姚敏一起在港交所挑起大拇指,手叠手加油,共同敲响上市钟声的时候,应该没有料到会有分道扬镳的一天。
历经曲折把旗下的物业板块送上市后,蓝光发展的经营和资金难题并没有解决,与其困在一个家里,不如找个好人家卖掉。而碧桂园服务,就是这个好人家,能出个好价钱给现金流紧张的蓝光发展补血,也能让蓝光嘉宝服务有更大的市值空间。
外界看来,这是一个“都挺好”的选择,对于“卖子”的蓝光而言,虽然可惜,却已经是不得已中的万幸。
“并购冠军”被收
去年6月底,成都开始进入最热的时段,蓝光嘉宝服务董事长姚敏跟6家物业企业的负责人一起站在皇冠假日酒店的主席台,双手交叉相握,宣誓合作,气氛不输气温。两个月后,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物企数量是4个。
整个年,蓝光嘉宝服务被这样的收并购贯穿,17起并购,花了7.59亿,从四川走向全国,在管和合约规模排行榜上,分别坐到了第16位和第13位。
1.3亿平方米在管面积中,有差不多1/3是去年新增的,蓝光嘉宝服务一度被称为“并购冠军”。
虽然非常努力地扩张规模,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
停牌前,蓝光嘉宝服务报收38.95港元,去年12月曾一度跌到26.65港元,较年8月62.7港元的最高价跌去一半多,进入年虽然股价有所提升,但增幅也极为有限。
为什么?
母公司蓝光发展虽然是千亿房企,但经营状况并不如意,在拼家底这一步,蓝光嘉宝服务就没什么胜算;另外,收购的物业企业资质也是问题。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蓝光嘉宝服务来自第三方在管面积占比达66.6%,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占比51.72%;而年同期在管面积占比57.08%;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占比47.59%。
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来自第三方的物业营收能力低于关联物业的营收能力,且随着第三方物业面积的增加,这种差距在扩大。
这不免让人想起新东家碧桂园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李长江在去年公开场合所言,“众多收并购回来的企业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并没有达成目标”这个行业通病,让投资人心生疑虑。
“目前物管行业的整合和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你的规模不扩大,不去整合,就会很快被边缘化,最终被别人整合。”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凤凰WEEKLY地产》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行业里已经不算“小鱼”的蓝光嘉宝服务,被更大的鱼收购,是迟早的事,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小物业公司的命运。
千亿房企二次“断臂”
成都春熙路上,蓝光大厦立于一片高楼新瓦之间,在这个到处流淌着年轻时尚气息的地方,散发着明显的年代感。
年6月,蓝光大厦正式开工。
还仅仅在建筑骨架的时候,蓝光大厦的售楼处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多地的客户,大楼还没建成,全部写字间就已经被卖光。
年,26层的蓝光大厦竣工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到成都视察为“蓝光大厦”题的字,被挂在正中央。
这是成都人杨铿从制造业跨向商业地产的第一步。
年8月,成都国土局的第一次土地公开拍卖上,手举77号牌的蓝光压过40多家开发商,拍下第一块地,开始从“商业开发”转向“住宅开发”。
6年后,重庆开盘售罄让这家川企开始进军全国。
年,蓝光发展通过借壳迪康药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当年年报中提出了“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轮驱动战略,将房地产开发运营、医药皆作为其发展的主要业务板块。
随后乘着整个地产行业的春风,蓝光发展经历了一波快速增长。
在春风得意的年,蓝光发展宣布,准备启动下属两家子公司嘉宝股份、成都迪康药业的H股分拆上市计划。
接下来的年,蓝光发展看起来一切顺遂,先是9月搬进了上海总部,10月嘉宝服务也在H股上市成功,但是转折的发生已经开始预告。
一个月后,另一家子公司迪康药业的上市计划并没有如期进行,而是暂停了。
又过了半年多,年7月29日,外界才知道,蓝光发展9亿把迪康药业卖了。当时有舆论称,曾经在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双轮中的其中一轮——迪康药业,被当作“包袱”甩掉了。
对此,蓝光发展回应,这将有利于其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高度聚焦住宅地产开发和现代服务业。
而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蓝光大厦修建时期就已经亲手栽下物业管理业务,专门从深圳请回物业界资深职业经理人,秉持着“物业不等于保安、保洁、维修”理念一路走到港股的“亲儿子”,也被卖掉了大部分股权,换来对于现在的蓝光发展更为重要的现金。
少东家的艰难开局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商业的逻辑就是在交换中获取价值最大化。公司要追求股东回报最大化,员工要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年初,蓝光发展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杨武正在年工作总结暨年经营部署会上说。
去年年底,市场就有传言,这位有着国外留学背景的95后、董事局主席杨铿次子即将上马,出任公司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分管投资体系、经营体系。
此前他已经在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助理等位置历练过,并在年5月份被正式任命为蓝光发展集团董事。
几天后,传言官宣。
但摆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局。
刚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6.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9亿元,同比增长1.46%。
而在和年,蓝光发展的净利增速分别为62.91%和55.53%。
与之相对应的是,蓝光发展正在为此前的大幅扩张买单,债台高筑,现金流令人担忧。
据统计,年至年,蓝光发展的资产负债率从79.82%升至82.23%,年年末净负债率为92.93%;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3.65%。
踩中两道红线,蓝光发展的有息负债增速被监管卡住了脖子。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蓝光发展现金流已累计达-98亿元,较上半年的-83.77亿元进一步扩大。
高息发债、股权质押、出售旗下公司股权……蓝光发展用各种办法解决资金难题。
不仅如此,近两年,多位老臣离开了蓝光。
除了杨武正接替的在蓝光十多年的余驰,还包括同样在去年离任的蓝光发展副董事长兼总裁张巧龙、蓝光发展副总裁王万峰。
年,蓝光发展销售亿元,同比微增,而克而瑞的销售榜单中,蓝光发展去年的销售已经跌出千亿,排名也退至第39位。
杨武正今年经营部署大会的报告,题目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他的背后站着曾经担任过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的迟峰等一批职业经理人,但这位少帅仍然免不了要在正青春的年纪承受人到中年的重担。
作者
曹蓓编辑
李霂轶本文为#凤凰WEEKLY财经地产频道#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如何看待蓝光嘉宝被碧桂园服务收购是“万幸”?
往期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