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国新办发布会聚焦 [复制链接]

1#

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出席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发布会。

宋德民介绍,教育系统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其中之一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起到发布会现场看一看——

如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来听宋德民副部长的介绍——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今天请来了规划司司长、基教司司长、职成司司长、高教司司长和大家见面,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尽可能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关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国之大计、*之大计”的战略地位。*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和《纲要》部署,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0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坚持“一个标准”,构建“两个体系”,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

坚持“一个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构建“两个体系”,一是大中小一体化的思*工作体系,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深化“三全育人”,就是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2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话,叫做“教育优先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战略。讲起教育优先发展,我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国家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就是在《礼记》里面的《学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当今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所以“十四五”期间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在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有四点基本考虑:

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

四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03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重点提升四个方面的教育供给水平。

一是提升人才供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四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04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

一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带动*府治理、学校办学、考试招生、人才培养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的*策体系,建设一支有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三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五是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谢谢大家!

发布会现场都回答了哪些问题?一起看↓↓↓

问答一

中国日报记者:“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努力?教育部有哪些举措?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任务。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统计的是16-59岁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这对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意味着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在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高,达到13.8年,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由于存量大,现在是10.8年。

实现到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目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现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2%,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地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到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这样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有大幅的提升。经过测算,11.3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作为约束性指标也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特别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量化指标,质量、结构同样重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概念。另外,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使得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今后要通过完善各种各样的制度、*策和措施,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现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采取更多的*策、举措,鼓励大家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断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问答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育又是培养教师的关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请问要如何实现现代化和高水平这两个目标?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协委员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教师教育投入持续加大,*策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举办教师教育的建设体系,教师教育振兴态势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将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是提升层次。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启动国家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

二是协同创新。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高校、地方*府、中小学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水平。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三是严把质量。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质量监测,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深化师范院校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的荀子讲过一句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是我们尊师重教的一个思想源头。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尊重我们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这是民族的希望。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再次肯定了教师的作用。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会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问答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去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有哪些考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高等教育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下一步,我们主要任务是落实好这项工作。主要做六件大事:

一是要建平台。要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的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

二是要推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带动引领西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要优结构。要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四是要强协作。要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力度,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的对接平台,精准实施对口支援。

五是促共享。要深入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力度。

六是惠民生。要持续推进农村定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

问答四

封面新闻记者:一些地方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很多家庭的大事,“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提出了坚持以流入地*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策规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量也呈加快增长的趋势,到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达到.7万人,比年增长了62.6万人。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府购买学位的服务,这个比例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是大体相当的。我们国家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比例大概是89.2%,85.8%和89.2%已经非常接近了。从去年情况来看,只有三个省份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继续推动入学降门槛。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策,绝大多数省份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子女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策。我们要重点推进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点地区进一步完善入学*策,切实做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应入尽入。

二是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供给。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理布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资源。随着常住人口的增长,同步建设城镇的学校,保障入学需求。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府购买学位*策,特别是将随迁子女占比比较高的民办学校优先纳入*府购买学位范围。

三是切实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关爱。要指导各地建立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在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问答五

中国财经报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请问“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如何提高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支持和激励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p>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在深刻变化。基于新形势,我们对于高等学校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方面思考得更加深入,部署就更多一些。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都在高等学校,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地置于新发展格局中,成为新发展的优先要素、基础要素和动力要素。

“十四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顶尖学科。

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完善前沿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

要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建设一批集成攻关大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组织集中攻关。

还要着力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破除“SCI至上”和提升专利质量等文件精神,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能力,为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问答六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有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消息传出,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