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动理院第一期寂寞圣哲 [复制链接]

1#

《寂寞圣哲》书评

0~6.09s冯一凡6.19s~14.0s丁天皓14.08s~21.09s刘卿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声动理院”系列栏目。今天,为您推荐的书刊是鲍鹏山先生的《寂寞圣哲》。

上矩形

寂寞之美,唯有圣哲可以领会。然而圣哲的心境,又有几人可以体味?

从独来独往,不吝去留的庄周,到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墨子;从锋芒毕露、正义在胸的孟子,到平和公正、循规蹈矩的荀子;从贵我人格、绝对自我的杨朱,到擅为大业却终成小人的商鞅……作者鲍鹏山将那个年代的历史展现得可谓是“淋璃尽致”。魏征曾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许作者就是想我们从古人的心境中,领悟现实生活,亦或是升华的地方,其用心也良苦,其心思也固费。

下矩形

另一本与之类似的书——周淑兰的《狂与狷》,这两本书虽“殊途”,却“同归”,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妙处”便在于将圣哲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自若、“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的闲适豪放、“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的忧国忧民、以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桀骜不驯展现得恰到好处,“多一丝便觉油腻,少一毫也觉清淡”。

归根到底,可总结为四个字“坚守姿态”。诚然,伟大的思想家们着实拥有着许多非同寻常的想法,倘若仅此而已,便与常人无异。可圣哲之所以成为圣哲,成为寂寞的圣哲,应当归结到“坚守姿志”四个字上。如果说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念是月亮,拥有一轮澄澈丰满的明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去栽一棵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而这树,即为一种坚守的姿态。几百年前大文豪苏轼与好友张怀民那一晚上的“承天寺夜游”仍历历在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有着相同价值取向的两人铺毡对坐,但却是因为怀揣同样理想,坚守爱国为民的理想坐标,而走到一路。

在我们这个年纪,“友情”毫无疑问是情感生活的主角。高中时的我们,上学,扑在学习上,同学间的关系用老子之言形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现在的我们,可谓是“呼朋唤友”,与高中比起来,总是让人禁不住嘴角微微上扬……其实,宋人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天真气也”。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如死水一潭,当变化的波澜漾起,我们只要一抬脚,清泠泠的活水就会盈漾在日睫之间,浸润在心灵之中。不妨读一读孔子“盖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评说、庄于对惠施“如鱼得水”般的感念、庄子与孟子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屈子的“以邻为壑、独善其身”这些都将会带给你心灵极大的冲击,帮你驱赶那纠结于心底的浓重寂寞。

在这次穿越民族记忆核心的“寂寞之旅”中,读者个人的“小寂寞”将渐渐消融于先哲们的“大寂寞”中。诚如贾平凹先生在此书《序言》中提到“这本书使圣贤庸行,大人小心,也使我们不知不觉而知觉。”

希望正在侧耳倾听的你也能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轻启书页,在墨香扑鼻中,手不释卷,仿佛自己的思想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时代。看到——那个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心肠变得冷酷但又脱胎换骨,超凡脱俗的老聃;看到——那个神情枯谈、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渴望大鹏展翅般“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庄周;看到——那个一路风尘、坐在马年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陶冶百姓后,如青柠般“莞尔一笑”的孔丘;看到——那个腰间佩带短创,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黎黑的“独行侠”墨翟;看到——那个不愿安于现状因而也不能“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大地,只能空守着自己的那一片“瓦尔登湖”,并最终走向乌江的屈原……我相信,《寂寞圣哲》这本书无论是对你诗意地与社会的协调,还是功利地对应试的把握,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好了,这一期的“声动理院”书评时间就到这里,希望正在聆听的你也能捧起书本,细细品味。谢谢大家!

END

图/艺术拓展中心

文/艺术拓展中心朱文涛

编辑/新媒体中心徐嘉欣

责任编辑/新媒体中心主任李照昱

往期精选

“和谐理院,温暖小家”主题寝室文化节

“致青春:以梦为马迎韶华”主题才艺之星大赛第十七届理学院学生组织换届选举大会理学院成功举办*团知识竞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