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学生作文技术拙劣容易补救,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的音频栏目“大家小书”,我们将继续挑选该系列丛书中有意思的经典段落分享给大家。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第四十六本书,是罗庸的《鸭池十讲》。

罗庸曾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唐宋诗词研究方面,是研究杜诗的专家。据汪曾祺等很多亲历者回忆,罗庸讲杜甫的诗歌,是西南联大最叫座的课。他于国文教学也有很精辟的见解,特别强调国文教学在陶冶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的许多见解,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也极有启发。

不过,罗庸却不苟于著述。这本《鸭池十讲》是他生前唯一一本自著的成书。本书收录了十篇罗庸在昆明期间的演讲,谈艺和做人兼顾,是一本注重阐发中国文化精神的书。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本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

以下片段节选自第四篇《感与思》的部分内容,是罗庸在年对国学作文内容进行的思考。

——点击收听——

《鸭池十讲》

罗庸

北京出版社

—作者介绍—

罗庸

(年-年)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先后入学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任教。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等多种,另编有《汉魏六朝诗选》。

—书摘—

关于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低劣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专家讨论过了,今晚专就国文作文内容提出两点,略说个人的意见,那就是:感与思。

我们觉得学生作文技术拙劣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内容空洞糊涂,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空洞糊涂就证明作者的无感觉或不会表示感觉,无思想或不会运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谓技巧云者,便全是不着边际之谈。……所以致此的原因固然很复杂,然而教者不善教,学者不善学,恐怕是主要的原因。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便成了空洞糊涂的现象。

何以有此木然无感或茫然无思的现象呢?第一,是由于愚蔽。《论语·阳货》篇,孔子对子路所说的六言六敝,仅指不好学之失;到了《荀子·解蔽》篇,历数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之蔽,而总结之曰:“凡万物异则莫不为相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大抵愚蔽之患,起初或因知识短浅,见闻隘陋;或因先入为主,固执成见,因而对于相异之境,或相违之说,惮于理会。……这样的人在他自己未尝不自觉有感有思,但在旁人眼中,只觉其麻木偏枯,私小愚暗……

本此道理来检讨我们的国文教学,如果教师选材溺于一篇之说,使学生没有比长絜短的机会;或命题多强制性,使学生只许复制旁人的话,这便是愚蔽教育。

无感无思之患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戕贼,这在《孟子·告子》篇“牛山之木尝美矣”一章说的最透澈。大抵嗜欲深者,天机必浅,《礼记·乐记》所谓“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最能说明外重内轻的情状。……如俗说走肉行尸,酒囊饭袋,即言其已经化物。人而化物,虽云未死,同物化也就差不多了。

本此道理来检讨我们的国文教学,如果教师选材溺于功利之说,使学生总是从利害上计较打量;或命题多引起学生的得失之念,使青年养成贪竞之习,这便是物化教育。

……

上文所说的国文成绩空洞糊涂,未必全是学生之过,教师的诱导,家庭的习染,社会的熏陶,有形无形中都在助长愚蔽,从事戕贼,使青年尚未发蒙,即遭桎梏。

……

但青年却不能以此自恕,把一切过错推给家庭、社会和教师。

在这里我愿与所有学国文的同学,共同忏悔反省,改过自新,商量一个办法……

愚蔽之病的对治,《荀子·解蔽》篇说的最好,其言曰:“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这“虚壹而静”便是先哲对治愚蔽的共同下手处。……所谓空虚,所谓寂静,都是浑然天理的气象。以此感物,则无感不通,于以成同体之仁;以此致思,则无虚不得,于以成遍照之智。

……

我觉得学生不能在两小时内作文一篇,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而言不由衷,敷衍陈说,才是大不得了。

(有删节)

点击图片,查看“大家小书”历史类套装

新京报书评周刊·听见文艺

阅读需要主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