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拒绝惯性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物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根治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3578.html

“我在房间里抹灰尘,抹了一圈之后走到沙发前,记不起我是否抹过沙发。由于这些动作是无意识的,我不能、而且也觉得不可能把这回忆起来。所以,如果我抹了灰,但又忘记了,也就是说作了无意识的行动,那么就等于根本没有过这回事。如果哪个有心人看见了,则可以恢复。如果没人看见,或是看见了也是无意识地;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那么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列夫·托尔斯泰。年3月1日,尼科斯克村。)

如果我们每天的生活,不是出于自觉,而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度过,那么这样的生活也如同没有过。惯性把一切化为乌有,比如上班路上的一棵树,你每天经过它,但关于它,你却无话可说。

撰文

三书

1

屈原的橘树

咏物,就是看见物,并说出它。看见不是视而不见,也不只是眼见,而是真正感受到物的存在。汉语文学史中最早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在此节选前十二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全诗总共三十六句,其余二十四句以抒情为主,借橘抒发对自己对秉德无私矢志不渝的品质。节选的这几行,描写橘树花果容色,单纯来看是很可爱的。但屈原的用意并不在于写橘树,他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即所谓“托物言志”。物只是个假托,所咏的不是物,而是诗人内在的精神。不论描写还是抒情,与物本身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橘颂》所取的“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此所谓“拟人”手法,以今天的常识判断,也属于诗人的一厢情愿。如果非要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特性,上升为某种高洁的品质,那么具此特性的树木岂唯橘而已矣?《诗经》中几乎每篇必以草木鸟兽起兴,但歌唱的对象也并非为这些物类,物的作用在于“比兴”。物与人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在诗的言说中尚未获得独立。屈原所咏之“橘”,尽管是被借用,但较之诗三百,至少算是独立了出来。题目“橘颂”,即歌咏赞美橘子,《橘颂》也因此被称为千古咏物之祖。傅抱石《屈原图》

2

荀子的针

第一个真正将物作为物本身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