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看皮肤病好吗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春节期间酒大概不可少。和家人或亲朋好友团聚,或参加同学会,你很可能免不了要喝点酒,白点、红的。即便不喝,也可能“以茶代酒”以“赔罪”。按所谓酒文化,对长幼男女、社会地位高低等不同对象饮酒各有要求。而除了团圆、交际,在许多地方,春节祭祖也可能需要带上一点酒,洒地与在天堂的亲人共饮。可见,酒沟通的既是人间的人情世故,也是世俗与神秘两个世界。
那么,今年过年,你喝酒了吗?是痛饮还是小酌?所感受的,是情谊的温暖,还是敬酒的苦恼呢?
今天,书评君就邀请你一起去看看早期中国文化里的“酒”。它并非一开始就是日常饮品。在上古时期的中国(如商周之际),饮酒被认为是社会道德败坏、*治风气不好的标志,饮酒被严格限制在祭祀范畴内,“用酒祭祀,以酒的芬香气味作为与神灵沟通的途径”。社会道德和*治文化对酗酒更是做出了极为严厉的谴责,而这一观念对早期中国的社会*治思想文化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反对酗酒的文章讲到,上天会惩罚酗酒的人。至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酒,那是历经数百年才慢慢变得正当。
原作者
胡司德
译者
刘丰摘编
西西
上天惩罚酗酒的人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酒在礼仪中的作用和意义。在周代的金文以及《诗经》里有关祭礼的诗篇中,多次提到祭献给鬼神以及参与祭祀的人们饮用的醴。同时,这些文献还都提及,祭祀的过程有时还伴有狂欢。本来是娱神的酒,却被人们狂饮,由此带来的危险与诱惑促使人们对君主的道德品质、社会*治以及时代产生了许多认识。
如果论及商周之际,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酒与社会道德堕落之间的关联。著名的大盂鼎的铭文赞扬了武王克商的功绩,以及周人在祭礼中的饮酒有节:才御事,酒无敢酖,有祡烝祀,无敢……我闻殷坠命,隹殷边矦、田,殷正百辟,率肆于酒。(释义: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祡、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我听说殷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此外,西周晚期宣王时代铸造的毛公鼎铭文也告诫人们不要酗酒。
关于从道德的角度对酗酒做出的更加严厉的谴责,我们可以参看《尚书·酒诰》篇。《酒诰》一般被认为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反对酗酒的文献。这篇文献记载的是成王或周公向周王的弟弟们发表的讲话,告诫他们末代商王由于酗酒而导致了商代的灭亡。
讲话的前半部分是说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用酒:
《酒诰》
只有重要的祭祀(“惟元祀”)可以用酒;
上天惩罚酗酒的人;
只有祭祀的时候可以饮酒(“饮惟祀”);
“德将无醉”;
只有完成了对长者和君主的应尽义务之后,才可以庆祝饮酒。
这篇讲话的第二部分既表彰了商代建立者们的德行,同时也批评了纣的荒淫无度:他“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这样,商纣“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需要注意的是,在《酒诰》篇当中,“味”是沟通“德”的渠道:商人“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总的来说,商的灭亡就是酗酒带给商人的惩罚。《尚书》其他篇还说,酗酒败坏了商代先王的美德,上天震怒,但“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酒诰》篇最后告诫说,对周人饮酒的情况要进行监控,聚众饮酒要全部逮捕,若殷商的辅臣百官沉迷于酒中,要教育他们。
古代先民酒器斝,用于温酒。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酒诰》篇一再强调,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在祭祀之外的其他场合则严格禁止饮酒。这也许是第一次将世俗的饮酒与宗教祭祀用酒区分开来,并且对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行为做了严厉的谴责。人们用食物、酒醴来娱神,同时参加祭祀的人们又希望满足自身宴饮作乐的欲望,如何在这二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是战国至汉代文献中讨论祭祀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