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的邹平人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陈仲 [复制链接]

1#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信息

陈仲,本名陈定,字子终,排行第二,故称作仲子,因避居於陵,又名於陵子。

灌园

贫居

陈仲子是邹平有史记载最早的文化名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廉士,“於陵学派”创始人,荀子把他列为战国时期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孟子称之为“齐之巨擘”,韩非子则把他比“实心葫芦”一无用处。

辞禄

未信

陈仲子先祖为陈国贵族,先祖陈公子为避战乱逃到齐国,改为田氏,所以陈仲子又叫田仲。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贵族的后裔,陈仲子的父亲早年去世,由他的哥哥田戴继承卿大夫的爵位,封地在盖邑,年俸万钟之多。

陈仲子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机会博览群书,并可以观察到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13岁时,陈仲子被送往齐国也是当时各国最好的学校稷下学宫学习,聆听到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的阐明。19岁时,陈仲子开始在稷下学宫讲学,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学说,影响很大。他抨击贵族阶层的骄奢淫逸,争权夺利和鱼肉人民,主张廉洁自律。齐威王非常赏识陈仲子的才能,想聘请他担任大夫一职,陈仲子坚辞不就,连夜逃回了家。回到家后,被哥哥训斥了一顿。陈仲子觉得自己与做高官的哥哥不是同路人,这个家实在是不能再呆下去了。于是,22岁时,他辞别母亲,携妻潜居到楚国。楚王三年之内两次派使者持重金聘他为相,他亦坚辞不受。

畏人

梦葵

因为陈仲子名气大了,躲在哪里也不清静。最后,他来到长白山下的於陵居住,就是今天的临池镇古城村,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技艺,就替别人管理菜园,妻子则打草鞋、卖草鞋,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诸侯”的处世原则,我行我素。为了避开无休止的纠缠,遂移居长白山石室,渴饮山泉,饥餐果蔬,自耕自食,潜心著述,多慕名追随者,成“於陵学派”。陈仲子的事迹及思想见解主要保留在《於陵子》一书中。该书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于世的是后人根据其言行记录下来的作品,共十二篇:一曰畏人,二曰贫居,三曰辞禄,四曰遗盖,五曰人问,六曰先人,七曰辩穷,八曰大盗,九曰梦葵,十曰巷之人,十一曰未信,十二曰灌园。

巷之人

辩穷

春秋战国时期,权势至上、物欲横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陈仲子生活在那个年代可谓独树一帜。他非但个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而且提醒别人不要为世俗所迷惑。他身体力行,极力倡导廉洁自律,以整顿世风、纯洁社会,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可以总结为六个“不”:不受贿,不做官,不占先,不想恶,不参*,不盗名。陈仲子对行贿受贿十分反感,将贿物视为不洁之物,而且数次辞官不受,自甘清苦。他还认为,要始终保持清洁之身,就要严以律己,好事让着别人,不能见了利益就往前冲。

先人

遗盖

有一年,山东大旱,吃水都成困难。陈仲子素有早起的习惯,天刚蒙蒙亮就背着陶罐来到十里之外的山泉取水。泉子很小,一晚上也就蓄那么一罐。他舀满一罐,水就没了。此时,陆续来了一些取水的人。大家看到泉子干了,并没有责怪陈仲子,只是抱怨自己来得太晚。陈仲子看到这种情况,惭愧得不得了,赶忙把自己的水分给别人,一滴也不留。分完水后,他干脆连瓦罐也摔碎了,接着,一连三天不喝一口水,为的是惩罚自己抢在大家前头取了水。从他这种带有“自虐”性质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苛刻。陈仲子用言行为自己树立了很高的声望,在当地可算得上声名远扬。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欺世盗名,比一个偷东西的贼好不到哪里去。

亡珠

人问

陈仲子与统治阶级公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其思想与主张势必受到主流社会及其“卫道士”的排斥与攻击,因而正史中没有对他专门的介绍。陈仲子的一生悲苦而短暂,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所迸发出来的火花,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於陵故城旧址(今临池镇古城村)修建了陈仲子雕像和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平方米,整个馆体建筑全部采用明清时期的仿古建筑模式,山东省文史馆研究馆员、著名书法家郭连贻先生亲笔题写了“陈仲子纪念馆”匾额,馆内还收藏了陈仲子头像雕塑、战国时期出土的陶器文物以及关于陈仲子文化思想的书画作品、相关书籍史料等。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