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本性的世界里,你在最深处开花,在最高处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好的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幸福的人生需要坚定不移的笃信,还可以换一个词,幸福的人生需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份坚定从哪里来?这份坚定是因为我们手中可以握的抓手比较牢固。先生借用禅师的道具“麈尾”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麈尾”握得越牢实,心灵的安定感越强,应对不确定事件的心理素质越强。而要握的牢实,要应对不确定事件,是说出来的还是练出来的?所以先生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楜涂”。要落地,用功就可以了。

在实落用功以及在语言的讨论之间,它们的分界线在哪里?那些讲道理讲的慷慨激昂的人,很容易认为自己做的也比较好,所以会讲道理,又能够反思自己做的不好、不够那么好的人,是非常可贵的。阳明先生还说,做学问这件事需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好比做学问真的是很重要的事,可当学问遇上情商时,学问就可能没什么了。我们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生命在非常真实的生活的场域行走,能够把各方面问题处理得比较周圆的人,是一个很会讲道理的人处理好的概率比较高,还是情商高的人处理好的概率比较高?自家解化叫一了百了,一通百通。

论性

——选自《传习录下·钱德洪录》

一、原文

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

先生曰:“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1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2,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3,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

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

先生曰:“然。”

二、词汇

1、觑:微视,眼睛合成一条细缝。

2、孟子说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3、荀子性恶之说:《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天的经文讨论关于本性的话题,本性,它的朋友圈都有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道,它们都是一个朋友圈,教育的最本旨只不过是把本性发挥得充分。本性的朋友圈有什么样的特点?高大上,白富美,都是本性的朋友圈,我们先来定位:在本性的世界里,你在最深处开花,在最高处开花。虽然它非常的高大上,那么白富美,虽然它看起来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不过这个追求是值得的,甚至是我们一生唯一值得做的事,最值得做的事。

定体,定论

来读这个话题的背景:

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论性,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有很多的答案,性本善,性本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本性到底什么样子?在好几百年前就提问了,“何者乃为定论”?到底谁说的是对的?什么是定论?先生开门见山:

先生曰:“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

世上的人这么多,我们能不能简单的以某一个人的表现来论述人类的心灵何如?能否以一个地区某个人的表现来论证这个地区的人都是这样或者是那样?可以吗?不行,所以“性无定体”,既然我们讨论的内容本身就没有定体,我们想得出的结论有定体,好像也不大可以。所以无论是它本身还是我们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他们都有共同的指向:无定体。

继续向前,怎么无定体?怎么无定论?大家都在谈论什么?大家的谈论“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本体,发用(也就是作用,它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源头,自流弊处(从它的弊端来说)等等,总之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总而言之,只是一个性”,一个东西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表达?因为我们看的角度不一样,认知的深浅程度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要突破自己?突破自己最重要的路径就是和看法不一样的人在一起,我们接受一个和我们看法不一样的人,我们认知度就扩大了。比如化学反应,化学的魅力神乎其神,它会超越原来两个物质,产生一个新的物质。孔子说“和而不同”,这不仅是为了和谐,更是为了发展。因为我们见解不同,视角不同,所以表达不同,我们应该庆幸自己遇到的和我们看法不同的人,因为他可以帮我们扩展、提升我们的认知度。

僵硬与柔软

既然有那么多不同,“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执定一边,这在警醒我们,比如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有人会这样表达:我就这样,我就这么认为,那你就这样吧。执定一边,比固执会更严重,因为择善固执是没问题的,比固执更严重的是一个人会变得越来越僵硬,这很可怕。

老子有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什么是强梁者?变得越来越僵硬的人吗?和越来越僵硬的人,站在他的另外一端的是什么样特质的人?还是老子的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我们身处一个场合时,尽量用我们的心去感知别人,在我们感知的过程中,会让自己处在一个如鱼得水的美妙境界。这就是“柔”在起作用。

关于“可以”

继续向前,“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两个可以,你可以调整自己吗?这个事还可以商量吗?可以。还可以再商量,还可以调整,这是一种姿态。当然也有人会选择我可以不调整,所以可以还是不可以,决定权在谁的手中?人的价值是什么?“可以”两个字就可以和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做一些选择,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很多,但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我们可以改变的事;虽然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就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我们可以为善,可以调整自己,可以让自己越来越柔软,可以让自己情商越来越高,可以用我们的诚心去感知别人,以及整个世界的脉搏。从可以开始,我们把选择变成一种自动的反应。

继续听先生怎么说,“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从流弊上,即它的弊端,也原一定是善,一定是恶。它本来无善无恶,但我们在用的过程中会发挥它不同的作用。比如前面所学,凡有血气,皆有争心。争强好胜,完全是错的、完全是恶的?也不是。如何用,用在什么地方,关键是对生命保持觉知。先生接着以眼睛做一个例子:

眉目传情

“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有高兴时的眼睛,有愤怒时的眼睛,有正面看时的眼睛,还有斜看、偷看时的眼睛,不管什么眼睛,都是同一双眼睛。无论是讲课还是和人说话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不是语言,是眼睛,眉目传情,太重要了。

《诗经》中这样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们和任何一个人交流,不管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只需要运用好眼睛,你的眼神代表了一切。所以不管哪个眼,都是一个眼。不能见高兴的眼就认为没有愤怒的眼,见正视的眼就没有斜视的眼,凡是这么认为的,用先生的话来总结:“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只要是认为一定会怎么样,就有问题。和执定相应的是变化,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都是相对的,是变化的。

我们来了解这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向着发挥自己善性的方向转化,向着安乐自在的方向行进,向着放大别人善性的方向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慢慢感知到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皆在潜移默化的帮助我们,这就是变化的魅力。中国文化有它非常明显的特质,其中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甚至首位的是“天人感应”。执定就错,因为没有绝对,是相对的,是变化的。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

扫码报名《传习录》讲读

扫码报名黎明即起孩子团

扫码报名解码青春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