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13讲 [复制链接]

1#

第13讲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唐后期至两宋的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关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明确规定。考点1: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1.隋朝: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主张“贵儒”又“尊道”;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三教都提出了将另外两家思想并到自家思想里,儒家的这种主张被称为三教合归儒)(2)内容: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唐朝:三教并行(1)内容:尊道、崇儒、礼佛(2)影响: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3.宋明理学(新儒学)(1)背景①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日甚。②隋唐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冲击。(理学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理性反思)④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策。⑤北宋儒学家开展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核心:理或天理(3)特点:融合佛、道思想;以理为核心(将儒家道德上升为天理);是伦理学与哲学的融合。(4)内容①程朱理学a.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理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强调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b.为了把握“理”,提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修养论)。(指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认为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②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A.陆九渊——开创心学I.背景:南宋时,一些理学家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II.内容a.“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b.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I.背景a.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b.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已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阳明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II.内容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本体论)。(事物存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不为主观感知,是为“寂”;一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为主观感知,是为“显”。由“寂”到“显”,需要主动去感知学习,最后感知到的东西才能“入心”)b.提出“致良知”的方法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就有良知,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否定格物致知说)c.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5)影响①程朱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科考内容)②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需求。(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④忽视经世致用,促使了空谈之风的盛行。考点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背景①*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制度文明活力日渐被腐朽性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趋于衰落。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思想文化上:理学空谈义理,脱离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人的思想。④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和等级观念)2.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1)生平: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2)代表作:《藏书》、《焚书》、《续藏书》、《续焚书》等。(3)主张①大加鞭挞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抨击孔子,否定其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其言作为是非标准,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③认为人皆有私,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④提倡童心论和男女平等。(4)思想评价①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对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c.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法制来抑制君权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主张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实学)。(认为宋明理学背离了原始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把个人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b.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②影响: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船山文集》①主张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变化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b.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趋时更新。②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对明末清楚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1.(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选项的分类,B、C、D三项均为唯物主义,A项唯心主义,故正确答案为A项。王安石所说的“形者,有生之本”的大概意思就是,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与之对立的当然就是唯心主义思想,而陆王心学倡导的就是“心外无物”就是唯心主义思想。2.(年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査内容涉及明、清之际的儒学,从材料所给信息中,虽旨在反对君主个人专制,但并非在说“民贵君轻”,主旨亦非强调民众个体对于国家的责任,而是大家都应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拥有对国家大事的发言权。因而,C项最为相合。要正确答出此题,还需要对“天下为公”本身要有正确的理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国家为全国人的国家。3.(年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