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http://www.sz-qlw.com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不可不知的个人物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环境决定论”;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二字最早用;
6.《学记》
①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②“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③“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治功能;
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体性原理;
⑤“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
④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②“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
《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材;“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士”;
15.柏拉图
①《理想国》、《法律篇》;
②“天赋说”;
③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伦理学》、《*治学》
17.培根
①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②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捷克)
②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
③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人。
19.康德(德国)——首开教育学讲座;“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20.赫尔巴特
①《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②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
③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④“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⑤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
21.洛克(英国)
①“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②主张绅士教育;
22.卢梭(法国)
①《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新爱洛绮丝》;
②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
③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④“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
⑤“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4.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
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
②《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7.拉伊《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
①《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②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③提出“做中学”思想;
④创办“芝加哥实验”;
⑤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
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②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③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④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⑤在教学中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31.布鲁姆(美国)
①《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理论”;(前苏联)
“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集体。”——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②“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德。”
37.陶行知
①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
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9.“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40.“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41.李秉德——把我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②直观感知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42.华生(美国)——《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环境决定论”;
4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44.“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5.“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斯杰
46.“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47.“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48.“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
49.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我国最早“课程”一词的出处;
50.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1.伊拉斯谟——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
52.贝尔.兰卡斯特——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创立“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3.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的“个性化”。
54.桑代克
①《教育心理学》——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奠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②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观”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提出“共同要素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55.泰勒——被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56.詹姆斯《同教师的谈话》——强调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告诉教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必须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原理相一致”。
57.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58.霍尔
①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②“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遗传决定论”
59.卡特尔——从心理统计和测量领域开创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60.房东岳——年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
61.廖世承——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2.潘菽——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63.罗伦茨——首先提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概念。
64.高尔顿——《天才的遗传》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遗传决定论”
65.维果斯基
①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最近发展区”思想;
②强调学习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的观点;
③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维列鲁学派);
④认为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因素。
66.格赛尔——提出“自然成熟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双生子爬梯”实验。
67.皮亚杰
①提出“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②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③创立了临床研究法(谈话法),设计了“对偶故事”;
④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主要因素);
⑤把个体的认知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四个阶段。
68.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69.威特金——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差异。
70.卡根——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差异。
71.吉尔福德——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辐合型与发散型的差异。
72.L.M.推孟——年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
73.韦克斯勒——编制了《韦氏智力量表》,其中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74.荣格——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75.斯金纳
①提出了“操作强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③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76.班杜拉
①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
③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模仿学习;
④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
⑤提出“品德发展理论”,强调“替代强化”的作用;
⑥最早提出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将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即强化作用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7.加涅
①提出了“知道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②《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代表了20世纪末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极大成就;
③提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和刺激、记忆、反应;
④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⑤按知识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⑥提出“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78.安德森
①提出了“认知表征学习观”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美国)
②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模式为单一性编码、多重性编码两种;
③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有关“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79.索里——把学习类型分为五种: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有推理的学习;
80.奥苏伯尔
①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按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五类;
③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④提出“认知结构论”——技能的迁移理论;
⑤提出问题解决的“四阶段观点”,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
⑥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⑦同奥苏贝尔为同一人,中文翻译不同;
81.梅耶——将学习分为: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82.麦卡尔——总结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83.布瑞安——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存在于练习的进程中。
84.加里培林——提出“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实际动作的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5.贾德——提出“概括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86.弗洛伊德
①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②提出影响深远的“无意识本能”学说;
③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87.克里斯——提出关于创造力的“认知的初级加工”观点;
88.华拉斯——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学说,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89.福克——总结出创造力的“产生探索模型”,把创造力划分为生成阶段和探索阶段两个阶段;
90.斯滕伯格——提出了“创造力投资学说”,被公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91.柯尔伯格
①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②开创了美感“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和“价值澄清运动”;
③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
92.路易斯·拉斯《价值与教学》——提出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
93.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94.麦克兰德.阿特金森——将莫里的思想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95.德韦克——提出“成就目标理论”;
96.海德——最早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
97.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98.马杰
①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
②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99.罗森特——提出良好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以下四个维度: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拉托斯——提出了“教师素质结构葱形图”。
考教师,来天一
如果你在备考路上有任何问题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