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招教笔试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不可不知的 [复制链接]

1#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http://www.sz-qlw.com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不可不知的个人物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环境决定论”;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二字最早用;

6.《学记》

①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②“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③“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治功能;

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体性原理;

⑤“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

④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②“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

《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材;“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士”;

15.柏拉图

①《理想国》、《法律篇》;

②“天赋说”;

③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伦理学》、《*治学》

17.培根

①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②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捷克)

②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

③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人。

19.康德(德国)——首开教育学讲座;“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20.赫尔巴特

①《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②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

③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④“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⑤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

21.洛克(英国)

①“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②主张绅士教育;

22.卢梭(法国)

①《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新爱洛绮丝》;

②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

③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④“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

⑤“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4.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

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

②《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7.拉伊《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

①《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②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③提出“做中学”思想;

④创办“芝加哥实验”;

⑤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

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②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③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④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⑤在教学中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31.布鲁姆(美国)

①《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理论”;(前苏联)

“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集体。”——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②“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德。”

37.陶行知

①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

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9.“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40.“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41.李秉德——把我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②直观感知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42.华生(美国)——《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环境决定论”;

4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44.“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5.“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斯杰

46.“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47.“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48.“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

49.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我国最早“课程”一词的出处;

50.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1.伊拉斯谟——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

52.贝尔.兰卡斯特——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创立“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3.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的“个性化”。

54.桑代克

①《教育心理学》——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奠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②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观”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提出“共同要素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55.泰勒——被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56.詹姆斯《同教师的谈话》——强调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告诉教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必须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原理相一致”。

57.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58.霍尔

①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②“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遗传决定论”

59.卡特尔——从心理统计和测量领域开创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60.房东岳——年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

61.廖世承——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2.潘菽——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63.罗伦茨——首先提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概念。

64.高尔顿——《天才的遗传》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遗传决定论”

65.维果斯基

①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最近发展区”思想;

②强调学习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的观点;

③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维列鲁学派);

④认为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因素。

66.格赛尔——提出“自然成熟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双生子爬梯”实验。

67.皮亚杰

①提出“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②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③创立了临床研究法(谈话法),设计了“对偶故事”;

④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主要因素);

⑤把个体的认知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四个阶段。

68.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69.威特金——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差异。

70.卡根——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差异。

71.吉尔福德——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辐合型与发散型的差异。

72.L.M.推孟——年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

73.韦克斯勒——编制了《韦氏智力量表》,其中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74.荣格——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75.斯金纳

①提出了“操作强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③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76.班杜拉

①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

③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模仿学习;

④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

⑤提出“品德发展理论”,强调“替代强化”的作用;

⑥最早提出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将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即强化作用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7.加涅

①提出了“知道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②《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代表了20世纪末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极大成就;

③提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和刺激、记忆、反应;

④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⑤按知识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⑥提出“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78.安德森

①提出了“认知表征学习观”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美国)

②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模式为单一性编码、多重性编码两种;

③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有关“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79.索里——把学习类型分为五种: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有推理的学习;

80.奥苏伯尔

①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按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五类;

③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④提出“认知结构论”——技能的迁移理论;

⑤提出问题解决的“四阶段观点”,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

⑥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⑦同奥苏贝尔为同一人,中文翻译不同;

81.梅耶——将学习分为: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82.麦卡尔——总结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83.布瑞安——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存在于练习的进程中。

84.加里培林——提出“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实际动作的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5.贾德——提出“概括说”、技能的迁移理论;

86.弗洛伊德

①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②提出影响深远的“无意识本能”学说;

③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87.克里斯——提出关于创造力的“认知的初级加工”观点;

88.华拉斯——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学说,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89.福克——总结出创造力的“产生探索模型”,把创造力划分为生成阶段和探索阶段两个阶段;

90.斯滕伯格——提出了“创造力投资学说”,被公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91.柯尔伯格

①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②开创了美感“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和“价值澄清运动”;

③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

92.路易斯·拉斯《价值与教学》——提出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

93.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94.麦克兰德.阿特金森——将莫里的思想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95.德韦克——提出“成就目标理论”;

96.海德——最早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

97.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98.马杰

①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

②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99.罗森特——提出良好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以下四个维度: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

.拉托斯——提出了“教师素质结构葱形图”。

考教师,来天一

如果你在备考路上有任何问题

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