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曾经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荀子》三十二篇,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思想影响后人几千年。但史书记载荀子的文字并不多,为全面介绍荀子学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专家,就史书记载的荀子故事编辑整理成《荀子史话》系列故事,推介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
孔子荀子好家风
孔子荀子,谁高一筹?
作为《荀子》一书的收官之篇——《荀子·尧问》,全书末尾用“设问”的形式“立言”,提出了一个惊人的问答:“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即荀子。方勇等译注的中华书局版《荀子》译为——荀子比不上孔子。张觉译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译注》译为——荀子及不上孔子。蒋南华等译注的贵州人民出版社《荀子全译》译为——荀子不如孔子。
《荀子》书末发出的设问都是:荀子真的比不上、及不上、不如孔子吗?不论各家翻译如何,他们都得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是不然。”《荀子·尧问》云:“观其善行,孔子弗过。”《荀子》一书认为,荀子不如孔子,这是不对的!甚至在“善行”上,孔子都不能超过荀子。
在中华儒学史上,孔子为圣人,荀子为后圣。一为春秋末期人,一为战国末期人,时世不同,不可轻易对比。其实,作为儒家圣人的后代,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荀子的十三世孙荀彧,二人都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名扬天下;少年荀彧,王佐之才。二人共同参与了曹魏*权一次兴衰存亡的历史大事件——官渡之战。对比研究孔融、荀彧的言行功绩,可以追溯孔子、荀子两位儒学宗师的家风传承,为中华好家风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孔荀世家,谁更知兵?《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亲口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就给后人留下一个印象,孔子不知兵,或“儒者不言兵”。荀子的《议兵》,提出了“禁暴除害”与“隆礼贵义”的战争观和“以仁为本”与“以德兼人”的战争思想,填补了儒家思想在兵法韬略上的短板。
建安四年,袁绍与曹操展开官渡之战,也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战略决战。曹操阵营因实力仅仅是袁绍的“十分居一之众”,因此上下“皆惧”。官渡开战之后,相持半年。曹操以一敌十、军粮殆尽,于是生出退兵许都的动摇心态。曹操礼贤下士,请教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
孔融详尽地分析了袁绍的土地之广、兵马之强、文臣如云、猛将如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殆难克乎”!这让曹操心底非常失落。
而荀彧则在孔融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运筹帷幄,指出了袁绍兵多而法令不整肃,文臣多有性格缺陷而互不相容,武将更是匹夫之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一战而擒也”!
荀彧分析当时官渡大战的情况,以刘邦、项羽争夺荥阳、成皋的经典战例来对比分析,极大地坚定了曹操的决战信心,并提出了“以奇用兵”的建议。结果,曹操在荀彧的战略指导与精神鼓舞下,取得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从此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格局。
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头脑一热,差点犯下战略性错误,险些“胜而不胜”。曹操因粮草不足,准备舍弃河北之地,转而向南方的刘表进军。荀彧在战略上指出,必须一鼓作气,趁势而为,借助官渡之战的胜利,尽收河北之地,届时北方平定,南方刘表自然会收入囊中。否则,曹操南征刘表,袁绍卷土重来,曹操势必陷入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曹操恍然大悟,竟然在书信中谦虚地自称“愚”,表达了对荀彧的敬佩之情。于是,袁绍之河北,刘表之荆州,尽收曹操囊中。
《三国志·蜀书》记载了刘备与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盛赞:“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称赞曹操战胜袁绍的“人谋”,到底是谁呢?可以确信,诸葛亮赞许的“人谋”,即荀子的十三世孙荀彧。
《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孔融曾担任北海相,被黄巾军张饶击败,又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危急时刻,不得不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这才挽救了孔融的性命。可见,孔融战绩,实在堪忧。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孔融,孔融干脆放弃军事抵抗,在飞箭如雨、戈矛如林的战场,居然“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大儒气魄。然而,孔融的超然风度,只能保存在历史的精彩一瞬间。随后,城池陷落,孔融连夜逃命,连妻子都落在了袁谭的手中,真可谓狼狈至极。
官渡之战后,曹操对孔融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曹操评价孔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相比之下,曹操赞美荀彧:“吾子房也。”荀彧被任命为奋武司马,这一年,才刚刚二十九岁。这与荀子《议兵》的精神濡养,密切相关。
《百家讲坛》对于荀彧的评价
《孙卿书录》记载:“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荀彧不仅良好地继承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而且还保持着荀子“守礼义,安贫贱”的好家风。因为荀彧“谋殊功异”,曹操曾向汉献帝上奏章,予以嘉奖封赏。面对高官厚禄、美名财利,荀彧“深辞让”,表现出深切而真诚的拒绝。曹操专门又亲笔致信,又将荀彧比作排忧解难、施援拒报的战国名士鲁仲连。荀彧及其家族亲身奉行“谦冲节俭,家无余财”,传承了荀子“守礼义,安贫贱”的好家风!
孔子与荀子,都具有中华好家风。孔融让梨,代表了孔子家族兄友弟恭的礼让之风。而荀子的后代荀彧,除了具备儒家良好的道德传承,还颇有荀子当年“议兵”的风范,在兵法韬略上,更胜一筹。显然,在曹操心目中更加看重军事韬略,荀子后代的地位,要高于孔子后代。
从荀子《议兵》到荀彧“人谋”,这得益于荀子的好家风——既知儒,又知兵。这就是人们称道的知儒知兵、允文允武、守礼安贫、谦冲节俭的“儒将”风采!
(范文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学院新媒体创作中心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