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之性,恶 [复制链接]

1#

by叶芊莺

之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说起荀子,大家或许对他都有些许陌生。荀子是代表儒家的大思想家之一,以其“性恶学说”最为著名,他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荀子强调社会控制,但也发挥了自然主义,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因此,冯友兰先生叙述他“有右也有左”。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疾恶的,“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如果顺从人的本心,所造成的后果就必定是“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人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虽然荀子的“人性本恶”说与孟子的“性善说”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荀子也承认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涂,可以是通假字,通“路途”的“途”,“涂之人”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路人,而“涂”本意还有“污染”的意思,我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涂之人”是“受污染的人”,即是普通的“性本恶”的人。在《性恶》一篇中,荀子解释道,“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可见,荀子认为人可以成为尧,即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明白通晓仁、义、法、正的能力,也有能够施行仁、义、法、正的能力。如果按照荀子的“性恶论”来看,禹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成为禹呢?原来,荀子认为,禹值得尊敬,在于他能够改变先天的恶性,建立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而良好的人事作为建立起来了,便会产生礼法义理。

那么,该如何改变本“恶”的特性呢?那就是通过教育,激发人的智慧。教育能够帮助人建立良好的观念,通过教育,人能学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自觉维护道德准则。如果没有教育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孰是孰非,孰善孰恶,孰可为孰不可。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虽然是儒家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却也影响着其他的思想家。他的两位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即法家的代表人物,就走向了与他不同的道路。荀子坚持通过教育教化来教导百姓,而韩非和李斯则是主张通过法律教化约束百姓。他们有着相同的基础,但却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道路。

我本认为荀子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社会“人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即追求更好的东西,因为更好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或是满足我们的需求,但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通过不合理的方式手段,我们在需要一样物品时会用等价的钱币“交换”。但仔细思考后,我们之所以没有去抢、偷,正是因为我们被教育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被教育了不能这样做。

“他(荀子)所言的恶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恶的警句时刻提醒着后人,人不应被欲望所制,人应沿着善的道路继续前行。”(《解读荀子性恶论》周晓韡)我想,荀子性恶论的意义不是在于批判人的本性,而是在于激发人向善的本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