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的人性论给人性一个科学的定义二 [复制链接]

1#

二、给人性一个科学的定义(二)

如今我们有这样一位学者,他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解决了这个历史公案。

他认为,人性问题不能用善恶论述,它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善与恶”的概念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只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主观判断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现象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歪曲的,而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任何事物只能有一种本质。

他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人性发展的历史,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考察了人的本质、人性的本质,通过对社会组织、个体生存、生物细胞等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给人性的本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即“人性的原始本质就是自然存在性,包括依赖性和获取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他向性”(所谓的善)与“我向性”(所谓的恶),或者说是“社会性”与“个体性”。其中依赖性(社会性)是主导的,获取性(个体性)是从属的。”

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们把人类的生存本能“获取性”描述为“自私和恶”,得出“人性本恶”的理论,把人类自然属性中互惠共存的“依赖性”特征看作是善良的,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或者人性无善也无恶或有善又有恶的看法,都是以偏盖全,是片面的,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谁也没有把握到人性的本质特征。

一个两千多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么轻易就解决了?怎么确定这个新的人性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呢?

首先,年以来,国家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三本学术理论著作,即《公民视点》、《后管理时代》和《人本智慧》,这三本书中都对人性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

再是,为他的书做序的都是国内地位一流的专家,有中国人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

我们知道人性本质问题是哲学领域的千年难题,如果这个新的人性论是正确的,那么在当今,它就是哲学领域的一个巨大发现了!它能否真正颠覆两千多年来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认知呢?它的科学性在什么地方呢?

让我们从他的研究思路中,来探讨一下人性论的科学性吧!

人类如何认识自我呢?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自我,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对人性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也就是说,人要认识自我必须考察人本身,也要考察人的历史(包括环境),才能使我们收获科学的、客观的对人的认识。

从以往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已经知道,人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人是高级动物,人和动物一样,具有一种生存需求的本能。

动物的生存本能表现为直接获取和掠夺,动物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血淋淋的生死搏斗。

社会经验告诉我们,人这个高级动物,万物的灵长,其社会表现是复杂多变的,且难以捉摸。这种复杂性就是人性的社会性表现。

在远古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协同合作,才能达到生存需求的目的。于是人们自发地组成了群体,抱团取暖,共同生存。

也就是说,人具有动物同样的对生存需要的获取性,也具有相互依赖合作的社会特性,这种相互依赖性就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性。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说,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协同合作,动物则不能。

通过分析说明,人的自然生存性同时具有依赖性和获取性两个基本特征。那么,人性理论为什么说依赖性(社会性)是主导的,获取性(个体性)是从属的呢?怎么证明的呢?

 首先,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性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互相依存、相互依赖,生存方式是自然获取,只有到了资源短缺不均衡时,才产生了竞争手段。

其次,一个人在生命之初,完全依赖于别人才能生存。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吃的就会饿死,没有穿的就会冻死。长到一周岁懂得抓周,这时候的行为还不是有意识的获取。长到几岁后,离开了大人的照顾,自己能跑到河里去抓鱼,爬到树上去捉雏鸟,这时候才有了获取性。

另外,生物学家发现,细胞存在的状态也是依赖于生存环境的。比如,精子和卵子染色体的结合,完全是随机的,没有任何主动性,需要温度、湿度、营养成分等环境条件,离开这些,它就存活不了,生存完全依赖于环境。

以上三个方面,运用了社会学、人学、生物学的方法,科学地论证了依赖性是主导的,是第一位的;获取性是从属的,是第二位的。

人性理论经过十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无任何异议和争论。不但通过新华社、中央*校的内参形式上报*中央,还在中央*校、人大*校、国家机关、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各企业单位的干部培训班上讲述,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好评!

中国人学会副会长、中央*校哲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教授评价说:“将人性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归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内,澄清了将自然属性与生物属性等同或者混淆的问题,通过拓展人的自然属性的内涵,解决了当代科学发展对传统人学理论提出的挑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评价说:“作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论述以及‘人性在于表达,表达严格依赖于环境’的论断,有其独到之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完全一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李冰:“是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的案头书;是开启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金钥匙”。

既然这么多专家给予了肯定,那么,这个理论的实践价值怎么样呢?

霞光秋色

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感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