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经典第十一篇王霸节选五 [复制链接]

1#
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238481.html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挚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济其信①,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②,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③,齐闵、薛公是也④。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8;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⑤,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⑥。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出处《荀子·王霸》注释:

①济:《集解》作“齐”,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济:成。

②修正:整治。以:同“已”。

③綦:极。使动用法。

④齐闵:或称齐涽[mǐn],即齐闵王,亦作齐涽王、齐愍王,战国时齐国国君。 

薛公: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号孟尝君,因为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而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故称薛公。他曾任齐闵王的相。后奔魏,任魏昭王相,合秦、赵、燕之兵共伐齐。

⑤及以:相当于“及”。 

振:拔起。 

槁:枯木。

⑥稽:查考。

译文:领导全国人民去提倡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那道义、成就那信用,唯利是图,对内则肆无忌惮地欺诈他的人民以追求小利,对外则毫无顾忌地欺骗他的盟国以追求大利,在内不好好管理自己已有的土地财富,却常常想取得别人所拥有的土地财富。像这样,那么臣下、百姓就没有不用欺诈的用心去对待君主的了。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像这样,那么敌国就会轻视他,盟国就会怀疑他,即使权术谋略天天在搞,而国家也免不了危险削弱,到了极点,国家就灭亡了,齐闵王、孟尝君就是这样。他们在强大的齐国执*,不是用手中的权力去修明礼义,不因此而把*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不凭借它来统一天下,而是接连不断地经常把勾结拉拢别国、驰骋于外国作为自己的要务。所以他们强大的时候,南能攻破楚国,西能使秦国屈服,北能打败燕国,中能攻占宋国;但等到燕国、赵国起来进攻他们的时候,就像摧枯拉朽一样,闵王便身死国亡了,成为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代的人谈起恶人,就一定要提到他。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他们不遵循礼义而专搞权术阴谋啊。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阐述了一个国家如果不修礼义,只拉帮结派,欺上瞒下,那最后就是灭亡。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