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法生孔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复制链接]

1#

赵法生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笔者以为,作为儒家初始的人性学说,孔子的人性论具有多向度的特征和多层次的内涵,是后来儒家各派人性论的共同思想源头;因此,将孔子的人性论说成是性善论并不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实际。

“以生论性”与人的自然性

1.“以生论性”:春秋时代人性论的基本倾向及孔子“性相近”之涵义

《论语》中直接阐述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话。对于其中的性字,程子认为是气质之性:“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程子虽然是用理学的观念分析孔子的人性论,但他指出其中的性字是指人的气性而非孟子性善论意义上的性,这是比较客观的。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的结构来看,以性与习相对而言,所谓“习”是指诗书礼乐的教化习养作用,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也。习所作用的对象便是性,《性自命出》所谓“习者,有以习其性也”,可以看作是对“性相近,习相远”中习字的进一步解释。与习相对应的性,应是人生而具有的本始材朴之性,也就是人“生之谓性”的自然本性。按照这种理解,孔子之对习以言性,与《左传》中的对礼以言性、并主张“为礼以奉之”的思想十分接近。因此,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天性是差不多的,而后天的习染则使人的差异越来越大;习于诗书礼乐者则为君子,不习于诗书礼乐者则为小人。董仲舒在解释孔子的人性论非性善论时曾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这一理解应是符合“性相近,习相远”之本意的。

2.“以气论性”:“以生论性”之哲学基础

春秋时期的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人文主义转向,“以生论性”的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兴起,正是所谓人文主义转向的重要成果之一。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种转向的背后是一种新的宇宙观——气论哲学的出现。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有关气的概念,如阴气、阳气、血气、勇气、暮气、声气、魂魄之气等,气的概念已经涵盖天、地、人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成为一个解释宇宙万物演变规律的哲学范畴。人之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存在以及死亡均被看作是一种气化过程,这对原始儒家的人性论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内涵正是气,“以气论性”则是“以生论性”的哲学基础。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春秋时期的血气观,它代表了当时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对人性的具体看法。《国语·周语》载鲁大夫展禽说:“若血气强固,将寿宠而没,虽寿而没,不为无恙”,认为血气之强弱决定人的寿命之长短。晏子曾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将人的争竞之心归之于血气。周定王在向晋国正卿随会讲礼时说:“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在这里,治血气成了人和禽兽的区别之所在。以上说法都将血气视为构成人的自然生命的基本质料:如果说“以生论性”是气论哲学视野下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本特征,那么血气正是“以生论性”的具体内容,而调治血气也就成了原始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

孔子对于人性中的自然性的肯定,同样基于他的血气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这里,孔子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的理解的一个基本方面:人首先是有血气的自然人;根据血气的盛衰演变,人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人身之血气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性情上表现出不同的偏好,道德修养上也应该有不同的对治方案;但是,人作为血气的存在这一点始终未变。血气观正是孔子以生论性的具体表现。

3.质与文:孔子对真情的重视及对原始儒家性情论的开启

孔子对于人的自然性的重视,表现在他十分强调的另一对范畴即质与文的关系中。在质与文的关系上,孔子的基本主张是质与文相平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明孔子是以自然与人文圆融统一为最高理想。

孔子对质的重视,与他对于人的自然性和情感的重视密切相关。对孔子来讲,人之自然情感是人的天性的真实流露,是人之质;它非但不与道德相矛盾,反而恰恰是道德赖以形成的前提,其中包含着道德产生的动因与动力。

总之,《论语》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人、血气之人、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既然人天生就是血气之人,人的自然性情与本能便具有了天赋的性质,这些欲望和要求的合理满足也是天经地义的,人的自然性本身并不是恶。孔子对人之自然性的重视在儒家人性论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世子、《性自命出》、告子、荀子和汉儒,继承的都是“以生论性”的传统。在宋代以前,“以生论性”可以说是儒家人性论的主导倾向。如果否认孔子人性论中“以生论性”的内涵,不但孔子人性论的图景本身将变得残缺不全,而且源远流长的“以生论性”传统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仁与人的道德性

不过,“以生论性”只是孔子人性论的第一个层次,而非其全部,更不是其核心。孔子对于儒家人性论乃至于儒家文化的开创性贡献,是他对人的道德性的发现与首肯,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仁学思想中。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在《论语》中无处不在,但要对其作清晰的归纳却并非易事。欲求得对于仁这一概念的贯通的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