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熊纪涛论语文教师解读先秦散文的思想视野 [复制链接]

1#

论语文教师解读先秦散文的思想视野

——以《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为例

熊纪涛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解读先秦散文,存在自发利用自身思想视野的状态和自觉利用自身思想视野的状态这两种形式。语文教师深入解读先秦散文,应当主动加强自身思想视野的涵养和扩大,至少可从四个层面入手。其一,注重文本章节的联系与思想的自洽关系;其二,注重文本之间的发明与思想的谱系关系;其三,注重文本产生的时代与现代的社会关系;其四,注重文本表现的生活与还原的可能关系。

关键词:先秦散文;思想视野;解读方法;语文教师

《先秦文化诸子选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撷取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经典的精华。师生恰切的解读有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不少教师反映教学难度大,教师执教吃力,学生囫囵吞枣,难以达到鉴赏和玩味的境地。这应当与教师的思想视野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解读得法,就能寥寥数语点破问题的实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体验,那么学生理解和领悟就容易得多;反之,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恐不可行。

文本是在读者的思想背景、知识储备和智力范围中得以呈现和阐释的。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评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即是此理。因此,解读中国文化经典,需要语文教师拥有开阔的思想视野。就《先秦诸子选读》而言,教师解读时思想视野应注重历史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如果思想视野过于狭窄,缺乏相应历史、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背景或人生经验,将导致一些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死结,窒息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学生探究的热情。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提前注意这些问题,甚至有意识地寻找、辨析并解决这类问题,进而将其作为诱发点,就会化死结为精彩。随着这些问题的质疑、论析和驳难,学生的探究热情自然会越发高涨,课堂也会充满活力,从而奏响课堂的和谐交响曲。

一、解读文本时自觉利用思想视野的案例

下面以课堂教学实例来剖析教师解读文本的视野问题,课文系《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第六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片断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师生推敲“岂不”“惧”“熄”的用法和“焉”的词义,然后由学生翻译,接着师生讨论。

教师:这段话讨论了关于立身、立德的问题,有一个关键词点明了这一问题。这个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齐答:大丈夫。

教师:根据孟子的回答,公孙衍和张仪能不能算大丈夫呢?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学生茫然,陷入思考)孔子曾经将人分为两种,一类是君子,另一类是小人。张仪、公孙衍算哪一类?

学生:贵人吧,各国的君王争相邀请他们,历史书上说当时的国君们还给他们重赏。

学生:我看他俩的思想不如孔子和孟子,算不上君子,说是小人吧,又有点贬低了,我不知道算是什么类型。

教师:你俩给我了深刻的启发。说出了公孙衍和张仪在当时是重要人物,在当时各诸侯国组成的世界外交中差不多能够呼风唤雨,还说出了公孙衍和张仪不能算君子,那到底能不能算小人呢?我们且看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追求的区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学生小声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公孙衍和张仪追求的是道义还是利益呢?

学生齐答:利益!

教师:为什么?(学生疑惑)大家好像不太了解当时的*治外交,不过,直觉很对路。史书说,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君都在为利益和土地而战,强国攻打弱国,弱国提防强国,有的纵横家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像张仪的主张“连横”,目的是拆散六国,让这些国家一个个逐渐地被秦国消灭,公孙衍和苏秦主张“合纵”,目的是让六国联合起来以自保。这些纵横家都被同时代的人看成了善于玩弄外交手腕的人,就像刚才有人说的“小人常戚戚”那样,汲汲于个人的功名富贵,置天下的百姓和正义于不顾。因此孟子评论说不能算是大丈夫。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学生:文天祥、岳飞。

学生:戚继光、杨靖宇。

教师:说得好呀,这些人都是仁人志士,也都是大丈夫。古往今来,大丈夫顶天立地,功在国家民族,名垂后世。

这个片段展示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想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教师问关键词,学生回答“大丈夫”,表示已经从文化视野着手开始探究孟子结论的意义。教师引用孔子的言论,区分君子和小人,和学生共同梳理先秦儒家的思想谱系,继而引发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层面来认识大丈夫。教师穿插公孙衍、苏秦和张仪的主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历史时代的具体语境中体味他们不能被列入大丈夫的原因。最终为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孟子的观点,即作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样很有批判性的反问式回答而做铺垫。同时,这也让学生体会到孟子对属于纵横家一派的景春的间接批评。

教学片段二: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疏通文意后,一学生发问:“无违夫子”和“妾妇之道”,这两句说的就是封建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吧?”

教师:眼光独到,你抓住了古代语境和文化内涵啊。“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呢?

学生齐答:“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容,妇言,妇工。”

教师: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时期妇女要守妇道(有学生对同桌俏皮地说:“听见了没?”),丈夫是天,是家里的顶梁柱子。像祥林嫂,既嫁从夫,本来家庭很幸福,然而一失去丈夫就非常痛苦,遭到别人的蔑视;夫死从子,本来想守着孩子好好过日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又失去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的精神马上就崩溃了,最终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又一学生举手:如果没了丈夫,就无法顺从丈夫,而且儿子的年纪非常小,那该怎么听儿子的?

教师:是啊,儿子特别小,不仅没有了丈夫,甚至父亲大人也过世了,那这个妇女该怎么办呢?

学生炸开了锅:是不是得听族长的啊?可能要听娘家的兄弟的呢!估计没法活啦!

教师:大家讨论后,有了自己的见解,刚才我也都听到了。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

学生两眼发光:愿意!

教师:的确,一个小孩很小,甚至在襁褓之中,只知道吃喝,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听儿子的呢?(稍停顿)那就是当母亲的一定要把孩子养育成人,继而培养成才,甚至成为一位君子。我想,这原本就应该是这个孩子应有的人生发展之路,这也是她丈夫的心愿,妻子要忍辱负重继承丈夫的遗志,把孩子培养好。正如读第一单元《论语》,我们知道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孔子非常年幼,他母亲颜征在才二十岁出头,把孔子培养成一代圣贤。还有孟母三迁,强调的也是母亲对儿子的责任和使命感。在中国历史上,寡母把儿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人比比皆是,欧阳修的母亲是,岳飞的母亲也是,朱熹的母亲还是,数不胜数。虽然是寡母,但是这样的母亲是伟大,因为她们都把儿子培养成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屏息而听)

这个片段凸显了师生各自的思想视野。首先,学生抛出问题,让师生对话进入到历史语境中,此时显示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历史视野。其次,教师因势利导的回答又将学生进一步带入文化视野中,显现了文化视野对观照和解决历史问题的丰厚价值。最后,在“成为君子”“做大丈夫”和“向往圣贤”的中国文化要义中,师生思想变得互洽而产生共鸣。文化视野将古代和现代、个人与家庭、人生与理想贯通融合,拓深了师生对话的思想深度。思想视野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和课堂对话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解读文本时自发利用思想视野的案例

在听课中,我见到教师也是教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两人分别执教第五篇《人和》和第七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在解读文本时未能充分挖掘思想视野的作用,导致学生学得不够扎实,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解读文本时,利用思想视野的自发状态令人遗憾。其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片段一:

“今王发*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惽,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教师:施行仁*的结果就是天下大治,百姓到争相来到这个国家,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如潮水一般涌来。梁惠王是怎么回答孟子的呢?

学生:齐宣王说自己惽,糊涂了,好像不太愿意接受。我感到孟子说的非常好,国家治理得像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社会,可是齐宣王为什么不接受孟子说的呢?

教师:原因是孟子的理论有些迂阔,不切实际。虽然很美好,但是很难操作达到那样的结果。

学生点点头坐下。

下课,我问这位学生是否明白,结果是不甚明白。

这一片段的开始展现了教师解读文本时的生活视野;接着,学生的提问呈现了文化视野的支撑。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的教师回答仅是照搬教参的说法,许是由于匆忙而没有从齐宣王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评析。我以为至少是没有结合历史语境对教参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解释。如果能够考虑齐宣王时代的国际*治环境,也许教师的解答对学生的启发就会大很多。第二篇《王何必曰利》“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已经说明,那个时代的国君们都和梁惠王类似,考虑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利益,齐宣王也不例外。没有国君的利益而只是老百姓受益,这样的事情国君们都不轻易做。再者齐宣王和梁惠王时代,国家之间仍然征战不休。例如本单元的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表明梁惠王好战。自然,国家费用开支非常大,国君们想到的是怎样聚财于民而不是散财于民,怎样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被其余国家侵害。齐宣王的想法估计也很相像。在当时征战的环境和这些动机的支配下,推行仁*然后富民强国,这样的治国理想对任何一个国君来说都有些飘渺,不接受也属正常。

教学片断二/p>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翻译。

在疏通文句后,教师点明不忍人之心就是同情心,然后解说仁义礼智分别像一个幼芽一样在每个人的心灵之树上生长,学生受到启发。

学生:这段话前半段说的是“不忍人之心”,后半段说的是“仁义礼智”,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不忍人之心”统领着“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就是“不忍人之心”的具体表现。

这一片段呈现了教师解读文本在开始时,能够注意到从生活视野入手。采用比喻的方式将仁义礼智这类抽象的概念进行形象化解说,以激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接下来,还可以再细致一些,从文化的视野将仁义礼智的解释进行具体化,放到具体的人世关系中来阐述。仁:宽容之仁心、同情之仁心等;义:君臣之义、朋友之义等;礼:长幼之礼、尊卑之礼;智:正确与错误之智、知人与自知之智。必要时,可以从生活视野出发,引导学生想象具体生活场景,如:上下楼梯时搀扶年迈的长者,属于仁义礼智那一端?救落水者属于哪一端?引导学生创设数种生活场景,由此激起学生关于仁义礼智的具体生活经验,再总结出上述关系。

三、解读文本时主动开阔思想视野的方法

古人说,诗无达诂。文本解读也是如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更接近时代和原作的解读。文本的解读是以读者个人的思想视野、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为基础而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一旦完成文本,文本就不再属于作者,阅读、阐释与批评的权利属于读者。当然,这并非主张教师越是解读出个性越好,而是在原作的主旨和思想范围内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对接古今与人性,形成一种具有说服力、张力和启悟的见解或感受。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思想视野的涵养和扩大,可从以下层面入手:

首先,注重文本章节的联系与思想的自洽关系。领会经典著作中的一小部分章节,就相当于从大海里取一滴水,紧靠这一滴水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一滴水的,必须把这滴水放回大海之中,才能保证它永不干涸,始终鲜活生动。所以,欲理解章节,必须阅读整本经典,回到经典整体的思想框架中去理解。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缸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孟子》一书出现的人物:万章、告子、戴盈之、宋钘、庄暴、盗跖、尧、舜、禹、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应理解他们的类别与关系;《孟子》一书的重要概念:善、浩然之气、仁、义、礼、智、乐、利、王道等,应理解它们内在的逻辑关联;还有章节之间的互相补充、解说或呼应,也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经典著作读活。教师也只有做到了如指掌,在给学生讲授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其次,注重文本之间的发明与思想的谱系关系。读懂《孟子》离不开《论语》,也离不开《庄子》和《荀子》;反之,读懂《论语》也离不开《孟子》《庄子》和《荀子》。大致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著作内容有所重合而观点各异,互相支撑、互相驳难、互相发明,足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洞见。当然,同一思想学派的著作又前后一脉相承,起源、发展与革新,很多思想的关键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不注意。例如儒家孔孟荀,离开其中的两个思想家似乎就不能更彻底地理解剩下的那个思想家。思想的谱系让学说的源流及其演变更加清晰,有利于我们掌握其精髓与要旨,而不执泥于个别字句的困扰。

再次,注重文本产生的时代与现代的社会关系。先秦诸子著作都产生在距离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时代,彼时社会制度、国际*治、生产劳动、风俗人情等等,与今日相比变化是非常之大,千真万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本毫无理解、解读的可能性。教师应当充分地掌握民俗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甚而字源学等学问,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探求彼时世人的心态与作者的真见。如:女子在先秦时代地位不高,有些地方的男性为此进行抢夺婚、掠取婚等民俗现象,可推测后世女子出嫁母亲痛哭的原因。再如《论语》说的士大夫、诸侯、王公们的家国之间的联系,在今日犹有同感: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扩大知识面,奠基学问素养,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经典和经典所产生的时代。

最后,注重文本表现的生活与还原的可能关系。文本都是作者对社会万象、天地万有的提炼与概括,三言两语闪现智慧,穿越古今。《论语》说:“道不远人。”经典也从未远离人们,只是人们太匆忙以至于忘记了经典,显得好像是经典远离了人们。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层面虽然样式和工具变了,但是人们的心理、本性、需求的变化却很少。例如:《论语》中孔子游春,带领弟子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春游的渴望、人生的快乐和心灵的诗意从未在人们的心里消失。面对经典,我们需要用今天的生活情状对比经典时代的情状,让经典的文字在生活之水中洗去历史的灰尘,恢复往昔的鲜美和活力,化作养分而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

解读文本时,我们需要自觉地将历史、文化和生活贯通起来,而不是自发地观照、遥想和品味古人的生活与灵思。这样,让经典在我们的思想视野中呈现得更全面完整一些,以期使我们开阔思考问题的视野,冲破文本解读的死结,走在日臻语文教学至境的路上:我即经典,我即语文。

熊纪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读写大视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