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早期图片 http://pf.39.net/bdfyy/jdsb/190205/6856181.html儒家在中国教育的标新立异
导语:欢迎来到本栏目。儒家学派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有着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以求完善中国的教育体系。
01
先秦时期
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治、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传说夏代开始有了学校。据甲骨文与古书记载,商代已出现正式的学校。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但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商周时期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贵族子弟必修科目。
春秋时期,我国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官学衰废。此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士”,而这正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在这时期,对于教育影响颇深的一个学派便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其大约30岁时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较夏商周相比,孔子的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了平民百姓,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教育目的为“学而优则仕”,培养从*人才。“学而优则仕”内涵为只有学而优才有资格做官,用以补充世袭制,这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也对于之后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私学仍以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其中主要的科目是“诗、书、礼、乐”,目的在于“克己”。他也向学生传授了关于自然学科的知识,以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控诉的材料。在孔子私学里,要求学生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战国时期,孟子私学兴起。他在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将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的手段和目的。其继承孔子的人伦思想,将人伦具体内容归结为五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还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私学重视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作是人心内发的作用。孟子私学的这些理论和经验,成了后世儒家教育的经典。
战国末期,荀子私学为集大成的学派。荀子打破了“儒西行不到秦”的惯例,带着学生到秦国访问。荀子私学与孟子私学相反,把教育看作是“外铄”,也就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的后天的过程。荀子更强调变化为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即“化性起伪”。
02
汉朝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武帝时期*治上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春秋》公羊学的名义下融汇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唐朝
唐代实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文化*策。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韩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对一个人品性的影响。
韩、柳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
1、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答李翊书》)。
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04
宋朝
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弧度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他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他还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向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陆九渊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陆九渊的教育方式是一场教育的革命,其打破了以往将经学作为学习中心的地位。
5
近现代
对于教师来说,孔子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其一便是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旁征博引,使其明白其中的内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的主动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作的贡献不可忽视。
其二便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具体的情况对其实施教育。对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国家应试体制影响,学生们不得不学自己不感兴趣的考试科目,导致中国素质教育举步唯艰,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深受“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影响。而作为一个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性格、基础、专长。应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首要目标,对有创造观念的学生,应真正做到使其扬长避短,更好地成长。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应做到“温故而知新”。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创造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将“学”与“思”结合。“学思结合”的关键在于“思”,力求“举一反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知道其内涵与外延,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所以必须把学习的知识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知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理论又得到升华。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会使理论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上下年,直到今日我们仍能在教学课本上看到儒家篇目,一些教育理念放在现代也仍然适用。在历史更迭中,儒家对于教育的理念、方法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方向。儒学在教育上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广、更深。
END
下期预告
《儒家杰出代表人物专栏一》
点下给小编加鸡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