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盘点古人的五大教育理念,值得现代人深思和 [复制链接]

1#

中华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如今的教育倡导“最优化的教学”、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几乎都可以从远自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

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诸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

1

古代教育“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是指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话把古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教育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

传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这种圣贤之人既能克己复礼,独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济天下。

中国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们大多以“圣人”的后继者自许,道德培养也因此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命;宋明理学家们向往的是“孔颜乐处”。

他们都着重培养气节和操守,主张发奋立志与自我节制的结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负自我砥砺。

这种教育的理想目标经常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3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学生的水平来进行教导。

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

《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仲弓都曾向孔子“问*”,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予以解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的宽容和尊重。

庄子则主张顺其自然,“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在他看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才能终得其所。

4

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孔子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体现出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做表率/p>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他相信这种“无言之教”定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威力。

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

即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真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真话,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真话,如果对他讲真话,不但是废话,而且得罪人。

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应该真说时而说,这样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以自我之言语引导人,用自我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

荀子提出/p>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言,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这里提出了作为教师的四个条件:有尊严,能使人敬服;崇高的威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且不违反师说;了解精微的理论且能解说清楚。

这体现了古代教育对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也即教师要为人师表,否则不可以为师。

5

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知”和“思”的同时还要“习”与“行”。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行”;

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

朱熹主张:“知行相须互发”;

王守仁主张:“事上磨炼”;

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

颜元倡导:“习行教学法”。

以上思想家们的见解虽然在知与行的先后、难易问题各有己见,但注重“行”在为人与治学方面的重要性方面却是共通的。

〢本期作者:

文章来源于百家号龙溪道场,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学想轻松,必学汉字宫!

1.《汉字宫》第2部原价元,

限时秒杀价69元!

2.《汉字宫》第1部/第2部配套习字卡

限量购,98元/套包邮到家!

现在不仅拼网速还拼手速哦!

马上扫码抢购吧!

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