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日课丨洞悉本质,以简驭繁 [复制链接]

1#
探影与麻雀的默契是对ldquo http://www.maquef.com/ylfz/5619.html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雩而雨1,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2,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3,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4。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出处《荀子·天论》

注释:1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2古人以为日食、月食是“天狗”把日、月吞食了,所以敲盆击鼓来吓跑“天狗”以抢救日、月。3卜筮[shì]:古代用龟甲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吉凶叫筮。4文:文饰,这里指安抚民心、体现朝廷关心民间疾苦的一种形式活动。译文:祭神求雨而得雨,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即便不祭神求雨而照样下雨。发生了日食、月食而能营救它们,天气干旱了就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古人并不是认为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只是用它们来文饰*事罢了。所以君子把这些活动看作为一种文饰活动,但老百姓却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认为这是一种宣传形式是好事,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就不是件好事了。木白引申

这段经典阐述了祭神活动只是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活动来举办,不要看的神乎其神。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

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昆明上海曼陀罗深度疗愈工作坊 http://www.mantuoluoa.com/mtlgx/6291.html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开始《荀子日课》第63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5.8)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区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王更重要的。杨倞注曰:

辨莫大于分,有上下亲疏之分也。分莫大于礼,分生于有礼也。礼莫大于圣王,圣王,制礼者。言其人存,其*举。

礼法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世变时移,人也要随之对礼法制度进行删减增益。否则,就会被制度给困死,由先知变为无知。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

圣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礼文因年代久远而湮没,制度因年代久远而失传,掌管法度的有关官吏也因与制定礼法的年代相距久远而使礼法废弛。褫(chí),脱,废弛。《吕氏春秋·察今》亦曰: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

先王,就荀子之所处之时代而言,就已经有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等。我们究竟应该效法谁?他们的言行多是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真要以此为目标实在是过于缥缈。况且,时代在发展,过去的礼义制度是否适应当下还是个问题。

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所以说:想要观察圣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王便是。所谓后王,就是当下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后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就好像舍弃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杨倞注曰:

近世明王之法,则是圣王之迹也。夫礼法所兴,以救当世之急,故随时设教,不必拘于旧闻。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故荀卿深陈以后王为法,审其所贵君子焉。司马迁曰:法后王者,以其近己而俗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成功的历史多是相似的。后王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多承继先王之迹而来。先王之迹不可考,不妨多从当下寻找。

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

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就要弄清楚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

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所以说:根据近世来了解远古,从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洞悉本质、把握关键,要会推理,做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荀子日课》《家塾教学法》正式开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