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荀子二十讲 [复制链接]

1#

《荀子二十讲》精选了代表近代研究《荀子》新进展的二十篇论文,可以作为读懂《荀子》以及探究中外学者如何研究《荀子》的一个最好向导。

在这二十篇文章中,以郭沫若《荀子的批判》的广度和深度最为突出,以下是其主要观点的整理。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荀子的寿命长达九十八岁,又曾游历燕国、齐国、秦国、赵国、楚国,受到法家、道家、墨家等的影响,著作丰富。郭沫若评价荀子更像一位杂家,并认为这种杂家的风貌正是秦之后儒家的面貌。

荀子的主要观点

荀子的文章内容相当杂,郭沫若将其从四个方面做了归纳:

1,宇宙观:循环论,而非进化论。

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不苟》)

这些观念显然来自《周易》的“复极必剥,剥极返复”。当时的各家学派都认为变化由天地阴阳的对立产生,如阴阳家邹衍的终始五德之运。

他反对迷信,认为“善为《易》者不占”(《大略》)。同时,坚持儒家的人定胜天,孟子也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人生观: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成为好人,全靠后天的努力、所处环境的影响。他的逻辑是“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即自己没有的才向外求,如丑的想求美,贫的才想富。

那么,人之所以要求善,正是因为内部没有善,所以性是恶的。

当然,他的这个推演有一定的漏洞,没有考虑贪得无厌、精益求精的情况。而且他自己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又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有义”和“有辨”就是人性的美,而不是本就有的恶。

郭沫若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是故意要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以达到标新立异,成为一家之言的效果。

有趣的是,孟子和荀子虽各执一词,但两人都同意要注重学习。一个是性善就可以学习,另一个是性恶需要学习。

3,社会理论:群体可以帮助人类生存并战胜自然界,维持群靠分工,分工的依据是礼义。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富国》)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生杀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王制》)

“一”即不变,荀子的人生观、社会观与其宇宙观都是循环论。“大本”就是他所强调的礼义,包括礼乐法制和一切认为秩序,甚至宇宙,开启了此后两千余年的纲常名教。

荀子的社会观完全是一种阶级的社会观,而且在他看来,这样就是平等。

分均则不偏,势齐泽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王制》)

荀子提出的“法后王”和孟子的“尊先王”毫无区别,都是复兴“周道”:所谓的“先王”是指梁惠王、齐宣王之前的王,所谓的“后王”是指神农、黄帝之后。

荀子也像墨家一样,反对争斗,认为这是“忘其身,忘其亲,忘其君”。

郭沫若指出,荀子这套巧妙说辞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若人人没有了斗志,那等级社会自然太平无事。先秦的社会变革到了战国末期,新分化出的阶层逐渐固定,促使荀子这样的思想产生。

4,*治理论:重视王道,但不反对霸道

荀子在《王制》中列出了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五等国势。荀子认为,秦国已经做到霸道的极致,还够不上王道,但有谈王道的资格,应该可以施行王道了。

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若是则兵部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强国》)

王道和霸道的区别,简单来说,后者是纯粹的武功,前者要在武功上加以文治,即“节威反文”。

在中国即将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建立未来社会的新秩序,战国时的儒者就产生了王道的思想。

王道的内容有“平*教,审节奏,修仁义,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

荀子不认可言论思想的自由,认为“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后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废百家、崇儒术,其中一部分就是渊源于此。

为荀子辩解

《荀子》书中不少地方提到了方术,被人批评沾染了战国术士的习气,门人中更出现了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

但郭沫若觉得这些话太卑鄙了,特别是《仲尼》篇中的“恃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实在不大像荀子的话。

汉以后的不少太平宰相正靠着这种方术博得富贵尊荣,死后配享文庙。但荀子似乎还没有堕落到这样的程度,他在《臣道》篇里反对“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认为这样是“国贼”和“态臣”。

他进一步分析,《仲尼》篇是门下弟子记述的问答体,只有这篇却没有《荀子》全书反复强调的礼字,那其中的思想就不一定出自荀子了。

文末,郭沫若提到荀子的著述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完成,前后的环境和时代有一定差异,所以内容驳杂。

在本书的其他文章中,也提到荀子的观点有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大概与他的思想随着阅历变化有关。读者在阅读《荀子》时,需要注意这一点,以免思路被搅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